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活着就是为了恶心—活着就是为了恶心网盘?

时间:2022-12-07 06:25:3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活着》这本书我看过三遍,在我看完第三遍的时候我决定再也不看了,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太过于悲伤,让我不忍心看下去。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下面一句是: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承认我不是个勇士,但是就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我想就是任谁看了也会心头一紧,陷入沉思。就连余华自己都说,要接受这样的故事对于读者来说有点难度。

好多人因为《活着》这本书认识了余华这个作家,余华也因为这本书获得了很多荣誉。

《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让老福贵自己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这样更能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也更能感受到这个故事后的辛酸苦楚。

我在看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我很喜欢这样的穿插的讲述。偶尔从那个令人抑郁的故事当中出来,对于我来说算是阅读是的一种解脱了。

老福贵是个很典型的败家子了,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又异想天开。年轻的少爷的脑子里随时都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霍霍他的家底。

从小的养尊处优让少爷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尊重,二流子一样的他谁都不怕,就连他的老丈人甚至是父亲他都不放在眼里。

但是这样的放浪日子毕竟已经是过去了,现在是孤苦无依的老福贵在讲述他年轻的时候,这样的强烈对比之间一时不知道该有什么情绪才好。慢慢看到后面才能发现,前面这些精彩的描写只不过是为了后面的故事做个铺垫。

老福贵这一辈子最快活的时光大概就是这一段游手好闲的日子,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这种放浪的事情做的太多,所以后面的这些都是报应。

可转念一想,如果是真的,那老天也未免有些太残忍了一些。更何况,这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他们人生也并不是顺风顺水。

我总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可以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最残忍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爱的人离自己而去。

幸福的事情和残忍的事情老福贵都经历过,书里的情节并不是完全就是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有共享天伦的时候,可是在整个悲伤氛围之下这些片刻的天伦之乐看上去就像烟花一样,短暂且虚无。或许是作者本意,这些快乐的幸福时刻就是为了烘托出悲伤的氛围。

其实以我目前的认知来讲,我确实可以去相信书中讲的那些事情是在上个世纪真实发生过,但是我始终无法想象这么多的苦难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是怎样的感受。

一件接一件的事情发生,就像一刀又一刀扎在老福贵的身上。我当时在看书的时候很惊叹余华为什么要把所有的苦难都加在老富贵身上。

书里最令我难过的一段,是他的儿子有庆去世的那一段。明明是那样一个鲜活的少年,却因为不相干的人要去讨好另一个与这个少年不相干的人,就这么白白让一个少年离开这个人间。

这样的事情其实不只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能够看到这样事情的影子。虽然没有那么过分,但是这种牺牲别人利益去满足自己利益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还少吗?

更可悲,更可笑的是,就算是老福贵失去了儿子,也并没有一个地方让他哭诉,没有一个人会为他站出来说话。

在这里我觉得福贵是一个底层人民,当底层人民的利益被牺牲掉的时候,虽然说出来大家听上去都很愤慨,可真的需要有人为他们伸张正义的时候却是鸦雀无声,一片静寂。

这就是现实最无奈的地方,也是社会最恶心人的地方。这一点放在现在尤为突出,网络时代谁都能当评判家,谁都能横竖说一嘴。可是又有谁真的站出来了呢?没有人。

现在的网络时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你看不惯这样的局面,但是你又无法去改变这样的局面。所以你能做的就只有接受隐忍,甚至是逃避。有时候这些真的很影响情绪,但我想这也是活着的一种修为吧。

余华的笔触很细腻也很直接,我丝毫不夸张的讲,在看老富贵背儿子回家的那一段,我真的哭了。以前看书,我总喜欢把自己代入角色里,可这一次我却不敢把自己代入角色。

前后的回忆,画面的对比,就是连读者都能感受到在富贵心中满出来的无助与悲伤。前半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男人,在这件事情上也慌了神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这句话是富贵说这个故事的结束语,看完之后,我沉默了,说不出话来。心中的感受也是千万种滋味。

就短短的几十个字而已,就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像是盐洒落的月光,其实是撒在福贵伤口上的盐。但少有人把月光比作盐,这样不同的比喻,结合故事和人物来看就巧妙的让人惊叹。

这大概就是余华让人觉得奇特之处,他用细腻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情绪。 像是奶奶家卫生间开着的龙头,一直缓缓地流啊流啊,让人看着不自觉地感到压抑感到难过。这是余华的语言。

其实这本书里,不只是徐福贵一个人,家珍,有庆,凤霞,苦根甚至小外孙。如果把这本书里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单独拎出来看,都是充满悲苦,不尽人意的。

这才是《活着》这本书最大的不忍之处。《活着》这本书中的其他人物,不仅是为了衬托出徐福贵这一生的悲苦。同时反应了这世间的另几种不同人生。

在前面我说了,我很心疼有庆的去世。但是这些人当中我最心疼的还是家珍。在我看来,对家珍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活着这一本书另一层面上的理解。 从书里的描写让我觉得家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角色。

他总是默默地接受命运给他带来的一切安排。隐忍包容,善良大度,这些词汇用来褒奖家珍丝毫不过分。 因为家珍这个角色,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把母亲比作成大地,或者说是把大地比作成母亲。

因为他们都敦厚宽容,你好像见不到他们生气,不论面对什么,他们都用最温柔的微笑,让你见了他们觉得自惭形秽。

可就是这样一个敦厚温柔的女人,她的一生依然是坎坷遍布。生活啊,从来不对谁手软。命运也总是喜欢捉弄别人。这大概就是很多人在遇到艰难坎坷之时,会觉得力不从心的原因吧。

对于富贵来说,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就好像是一种反复的折磨。生活最大的残忍莫过于让你看见光明的希望又给你沉痛的打击。

那对于这些书中的配角来讲呢?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把他们当成主角,是否会有人感叹福贵的命长也是一种幸福?想到这里,我其实很难去直接说这本书到底要表达的什么。活着是在世上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生活。

那生活就是这样他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是悲伤,苦难,挫折,坎坷,可他并不是一面单面镜,也不是一条单行道。你站在生活里,就像是站在一个岔路口,你会见到很多人来去,通过片面地看到别人的人生。

最后,你依然是要把自己的这条路走下去,不管这条路上你会遇到什么,看见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最后你都是要走下去,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余华。他不像早期的短篇作品那般血腥张狂,充满了攻击性,在活着这本书当中,一个人看到了那个善于讽刺,文笔辛辣的余华。

但是它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攻击,其实有时候就像生活一样,无声的攻击反而更加致命。全书以一种缓慢沉重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了上世纪底层人民的生活。也真实的扒开了那个年代的心酸无奈。

其实不管我用怎样的语言去形容,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都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当时的心态。在面对这样一本作品的时候,适合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都会经历过意外,分别,坎坷,痛苦。但也并不能因为这些就放弃活着,活着是人类的本能。但面对苦难时,它又是一种修行。

老富贵,最后和牛渐渐远去,消失在空旷的田野上。他的歌声在傍晚像风一样飘扬:"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们不必去同情老富贵,因为他比我们任何人都看得更清楚,真正经历过生活苦难,还依然坚持活下去的本就不需要任何的同情与感慨。因为他们知道人生艰难,活着而已。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