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身份转换和互联网发展的更新,用户像候鸟一样进行社交媒体迁移。但是在这个巨大的迁移中,一些人坚持留在原来的社交软件中,寻找自己的记忆和身份的价值,形成。
从 QQ到微信,新的网络媒体环境导致常用即时消息软件的更换。
目前,很多以前的QQ用户逐渐微信,基本上放弃了QQ号的日常使用,特别是QQ空间,网上甚至传播“QQ没落”。
此时仍然活跃、热爱QQ空间的用户被我们称为“QQ留守青年”,他们中的一些人是QQ的坚定支持者,讨厌使用微信的不便,稍微抵制使用微信,坚信“随着QQ功能的改善和扩大,用户也一定会回来”。还有人倾向于在同时有微信和QQ社交软件的情况下,使用QQ进行沟通和共享。
在这次微观世界中,笔者带大家去“QQ流量青年”了解了他们是什么样的群体,为什么一直坚持使用QQ这个即时通讯工具作为社交软件。他们还分享什么文化和兴趣圈?
一、用户体验的追求和满足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形成的认识、感受和需求满足的综合结果,用户体验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意愿。
用户通过“有用性”、“易用性”、“娱乐性认识”等方式影响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从而影响用户的重用意愿。因此,社交软件开发满足多种需求的功能,优化产品服务,提高用户粘度。
一些QQ留守青年的画像是勤劳的“打工者”,QQ在职场上的“有用性”和“使用性”是保存用户的重要原因。QQ是常用的即时消息工具,与文件传输容量、照片像素、信息存储、语音暂停、文本识别和提取等相比,具有相对于微信的独特优势,在处理业务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小z:“微信停不下来的长声音很累,如果不小心的话,就要再听一遍。”不能发送大一点的文件,找文件的时候又会遇到每7天过期的组文件,发送照片会压缩画质,图片中的文字也无法识别。对我们兼职来说,真的不比QQ舒服!”
(图片来源@GGBond)
另外,部分QQ留守青年属于“Z代”,“Z代”是指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是受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智能产品等科技产物影响较大的一代。他们有更多的价值主张,创造个性,展示自我,好奇心强,娱乐化,有趣,投入的信息传播方式。
Moon and Kim将感官娱乐性定义为“个人感官与网络互动中注意力的集中度”。这是在互动中好奇心个人在互动、采取特定行动或参与特定活动时主观感受到的乐趣。对于z代来说,QQ的厘米秀、邮票、空间背景、情侣空间等认知娱乐功能满足个性展示的同时,交互式聊天功能的创新也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认同感。
小E:“我用微信。因为大人们在用,所以平时要打视频电话和扫码,在聊天中更喜欢用有趣的QQ。希望与朋友们的聊天记录永远保存下来。QQ在这方面可以做得很好,有时候穿上自己的厘米,和洋娃娃和朋友沟通也很有趣。
(QQ推出的“厘米秀”功能)
第二,追溯过去的记忆重建。
互联网是普通人的记忆和书写形式,不同的社交软件带来新的记忆和书写方式。故事、日志、专辑、评论。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QQ空间记忆。
QQ空间被认为是精神空间,因为QQ空间的“时间系列搜索”、“日志”、“相册”、“朋友评论”可以保留和固定过去的回忆。
20世纪20年代“集体记忆”概念提出后,关于记忆的话题不断升温,数字记忆应运而生。数字时代的内存构建途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搬家,将现实世界的各种文化记忆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数字空间。二是以数字方式生产和创造新记录和新记忆。
QQ用户的“搬家”是指通过故事、日志、专辑照片、评论等,将实际生活体验转移到数字空间站,进行回顾和反复浏览,即主动回顾当年留在搬运中的数字记忆。
小C:“我记得当时人们喜欢发QQ空间。以前我说,如果点击率超过10000,我发誓要坦白单恋,结果真的很成功!后来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熬夜到2 ~ 3点,超过了1万视图。”
c-image/SbnjWvkAuEocQz?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3" width="640" height="213"/>(图片来源于知乎网友@莫莉姑娘)
同时,QQ也开发了平台协助回顾数字记忆,推出“那年今日”功能,该功能通过消息提醒的方式向用户展示三个月或一年等时间段内发布的空间内容,帮助用户回忆之前在当日发布的说说动态。
“那年今日”的周年纪念框架构成了媒介内存中时间对齐的效果,也就是说,过去和现在将以对比和平行的方式出现。
以一年为单位的循环逻辑能够让人们以更敏锐和更真实的方式去感受记忆,因此,“那年今日”的回忆功能有助于营造一种即时性、敏锐性,就像记忆与身体被同时带回到原先的记忆环境中一样。
(QQ推出的“那年今日”消息提醒功能)
如今,在算法技术的作用下,周年纪念将越来越多的社交经验和日常活动囊括其中,这些事件被纳入以一周年为单位的时空循环,从而产生一种庆祝和分享的数字记忆。这样的算法记忆技术将过去的事件、故事、意义和记忆构筑成框架,在特定的时间最大程度地提高用户参与记忆的体验。这个记忆框架内,每一个平凡的事件都可以成为一个特殊的节点。
此外,QQ空间用户在感受过去、回溯并重构曾经自我的同时,也通过“再造”不断创建着新的数字记忆。现在的QQ用户们会截图曾经的日志、留言等,或下载相册里的老照片,重新发送动态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QQ空间保留了大量“再创造”的原始素材,仿佛一个宝贵的数字记忆素材库,这也正是当代青年们愿意留在QQ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强关系下的兴趣共同体
有关强弱关系的划分最早由Granovetter 提出,他根据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4个标准将社会网络划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两个维度;并将互动频率多、情感深、关系密切、互惠多而广的定义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
社交媒体上的社会关系表明,实名制、双向互动以及强调情感联结(而非信息传播),是强关系网络的重要判断维度。
对于部分青年人来说,QQ是在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时期使用最为频繁的软件,微信则被频繁使用于高等教育与工作阶段,因此,微信的好友构成中包含大量陌生人、“点赞之交”与工作伙伴,QQ的好友构成更为单一——几乎都是老朋友、老同学,出于工作倦怠,逃离微信,通过QQ维系强关系互动,是将他们留在QQ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知乎网友@ROXCorps)
阿尔弗雷德·格罗塞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提出,“身份认同是属性的总和,是一种归属感,包括对自我在自我观念中的定位和社会群体中的定位”。在微信中,青年们扮演着学生、孩子、职员等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因而基于微信的身份认同更偏重社会群体定位,用户在发送朋友圈时总是顾虑良多。而QQ空间的好友构成为自我定位和呈现提供了一个有安全感的私密空间,让人更愿意在其中进行生活叙事、话语表达、平等交流、情感宣泄、达成共识。
QQ空间可以让他们暂时脱离现实中的社会身份,寻得一方“放飞自我”的角落。QQ空间提供了一种重新嵌入社会兴趣共同体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这样的一个兴趣共同体中,他们既有强烈的表达欲求,也寻求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存在感和获得感。
小D:“微信里杂七杂八的人很多,大多是为了工作或是其它一些生活上的杂事,根本不敢在朋友圈里说废话,说句什么还要屏蔽来屏蔽去的,麻烦。QQ一般不会加什么其他人,好友很多都是从小学一起玩上来的多年老友了,比微信好友要关系亲密自在得多,所以我一直都在用QQ,因为可以在空间里随便聊点什么,爱发几条发几条。”
(图片来源于B站《QQ不幼稚,微信不成熟》
视频评论区)
四、结语
在微信作为主要即时通讯工具的今天,QQ留守青年依然坚守自己的社交平台,那里不仅有他们独特的记忆情怀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有着让他们放心展示自我、与同兴趣老友们交流的归属感。
QQ和微信谁更好用的讨论永远没有停止,有时甚至会上升到用户群体层面的攻击之上。微信用户认为QQ用户的年龄层普遍偏低——“现在谁还用QQ啊,用QQ的都是小孩,只有喜欢空间花里胡哨的小朋友爱玩。”而如QQ留守青年一般的忠实QQ用户则认为微信用户是带着优越感在对社交应用进行鄙视链排序。
(图片来源于B站《QQ不幼稚,微信不成熟》视频评论区)
实际上,微信有基础社交、支付等被广泛使用的功能,小程序的出现,表明其生态还在不断向外延伸与完善;QQ也开通了简洁版TIM模式——相较起 QQ,TIM 只保留了简洁清晰的对话框,去除广告植入,也没有任何娱乐功能,提供了一个高效沟通的氛围。
如今,各类社交软件之间正在进行完善、互鉴和共融,用户的社交软件选择应该是个人自由,而不是群体压力。
参考文献:
[1]范岚.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20):88-90.
[2]冯惠玲.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3):4-16.
[3]敖成兵.QQ空间与大学生“微我”视界[J].当代青年研究,2017(06):75-80.
[4]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 (6): 1360-1380.
[5]曾静平,刘爽.论QQ传播的层级性受众和层级性产业[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2):128-131.
作者:张琦;公众号:羊村传播
原文链接:
本文由 @羊村传播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