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一个人的时候不是不想你】我不想念你。因为你会忘记我的。

时间:2023-03-12 18:53: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在深圳的时候,我有《走出非洲》的各版本光盘、普通VCD、高清VCD、蓝光,有些就是这样。你认为很重要,妥妥地礼貌对待,但最终失去了交情。如果是普通的谍影片或床上美剧,我早就作为消遣粗略地展示了一下。像《走出非洲》这样的电影,总觉得要有一个完整的夜晚才能安静地锁定才能看,但是在深圳很少有这样的夜晚。)在新村,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晚上。所以很多事情的打开方式各有自己的节奏。

我连续听了两次小说音频版,看过电影,所以诺贝尔奖评委会认定为柳州原著和奥斯卡大赢家的电影在我脑子里交错。文字图像之间有一种互补关系。既独立,又有各自的解释。

第一次听后立即再次听,就像从非洲回到非洲一样幸福。(幸福)。

凯伦的短信美,克制、抬头、不出意外,不煽情、不煽情。也许非洲如此赤诚的土地慷慨地向她传达了深厚而平坦的感情。任何渲染和美颜都不能在自然面前自用。凯伦和其他人的关系,不管是自己的仆人、朋友、省长还是邻居,她都给我们带来了平时的阅读角度,从来没有从高处下来过,也没有猎奇的视角,只给了自然的礼物。

“天空的颜色不是浅蓝色,而是紫罗兰。云团团包围,轻如薄纱,千变万化,不断在空中密布,弥漫,盘旋。蓝天生机勃勃,近处的山脉和丛林都被刷成清新沉闷的蓝色。正午的天空非常活跃,有时像喷出薄薄的滚动岩浆,有时像静静流动的潺潺的蓝色水一样发光,起伏不定,光芒四射。它映出的所有风景都逐渐扩大,变成了奇妙的海市蜃楼。面对如此高远的天空,你可以尽可能自由地呼吸。你的心境自由开放,充满自信。如果你住在非洲高原上,早上睁开眼睛就会感慨万千。哦,幸好我住在这里。这是我最需要停下来的地方。大卫亚设,“非洲。”

第二次听的时候的感觉很特别。有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我会记得上次我在做什么,在哪里。可能正走在高高的山坡上。也许开车拐过蚯蚓般的曲折道路,也许在海边遛狗,也许在修剪玫瑰枯枝,也许在捡狗,也许在用奶瓶搬大花盆。用好眼睛看着一盆胖宝宝一样的肉,可能在真空,可能在浇水,可能在做饭,可能在拖垃圾桶。不管怎么样,总是不工作,不听,书为代表的作家的眼睛,我自己的身心体验,加入了一个地方。“在非洲,恩贡山有一个农场。

这种感觉在新村也很常见,那就是对自然的真实感觉和触摸。另外,深知自己其实对绝大多数事情无能为力。不知不觉慢慢释放,以一度热烈的掌控感交出自己,以属于自然的节奏共振,随波逐流。

我有预约。

开始写作的时候,三八节是世界上各种节日气氛最好的

浓的地方——朋友圈当然是被女性话题霸了屏。

女神也好,女神经也好,女人在这个世界上,能依靠的除了自己,还有女人。

作者凯伦因为经营农场失败,要离开她以为自己会幸福到老并埋在那里的非洲,她忙于变卖农场,家具,心爱的瓷器,酒具,布谷鸟钟……我们普通人搬个家都失魂落魄,更别说经营失败暗淡退场的洲际撤离。对凯伦来说,在刚才提到的一切事情之外,她最大的责任是要为她农庄上的土著们找到一个可以继续带着她赠与的所有牲畜在一起生活的地方。法律规定土著不能拥有土地,基库尤人定居点又没有足够大的地方容纳他们。她在非洲最后的几个月里,一直在为此在内罗毕各个政府部门奔波。她每天回到农庄,仆人们就聚集在门口等着她,他们从不催促,只是希望传递神秘的力量,希望她能为他们坚持。

可以想象的难度。电影中有一个书中没写到的情节。申请屡屡失败,凯伦找到新到任的英国总督,一跪请求,总督还在打官腔,说他会调研,让她回去等消息。她跪在那里不起来说, May I have your Word?总督有点为难,嗫嚅踯躅。这时候一直在观察她的总督夫人说,“You can have my word.”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可以得到我的承诺。只是可惜我没来得及跟你成为朋友,非洲就失去了你。

凯伦赤手空拳为她的仆人们要来了一块地,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可以继续像一家人那样生活,争吵又和好,司法还独立,饲养羊牛,开荒种地。想想看这是一个多么不可能的事情,连凯伦自己的农场都被开发商买去打算砍掉咖啡林,开发商业住宅用地,人类永远在追逐的房地产啊,殖民地也不例外。她居然能为自己的众多仆人要来一块生活用地!殖民地土著被没收了土地,要有一个居住地,要靠自己的白人女主人向总督下跪,这就是殖民地大历史。当然不公平,大不公平下的小确幸,背后就是有两个女人的承诺,一个是凯伦,一个是总督夫人,女人之间不只有嫉妒和攀比,一旦共情和彼此托举,那是相当核反应堆一样的能量,取之不竭,一诺千金。

我也是有很多女朋友的人,女朋友给我在关键时刻的支撑和帮助,常常让我觉得自己很强大,因为她们强大。

我们不想念你,因为你会忘记我们

书中对土著的描写让我们对他们好像有所了解,又永远无从知晓。

“土著从肉体到血液都是非洲的。高耸在大裂谷里的龙戈诺特死火山,河岸边一棵棵偌大的含羞树,大象与长颈鹿,所有这些都比不得土著——寥廓风景线上的渺小生灵,他们才是真正的非洲。一切都是同一意念的不同表述,一切都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这不是异类原子的同类汇聚,而是同类原子的异类汇聚——恰似橡树叶、橡树果与橡树制品的关系。而我们自己,穿着长靴来去匆匆,与大地景观不时地发生冲突。土著与风景则协调一致。当这些高大、瘦削、黑肤、黑眼的人们旅行时——总是一个接一个地行走,因为土著的交通要道也都是狭窄的小径——他们翻地,放牧,举行盛大的舞会,给你讲故事,这是非洲在漫游,在起舞,这是非洲在给你欢愉。

正如我们不喜欢喧闹一样,土著人不喜欢高速,对他们而言,高速最起码是难以忍受。

他们还与时间友好相处,脑海里从来不会有消磨或打发时间的念头,实际上,你给他们的时间越多,他们就越高兴。

如果你吩咐一位基库尤人帮你牵着马,而你自己去拜访一个朋友,从他的神情就可以看出,他希望你在那儿逗留得越久越好,随后,他不会试图打发时间,而是坐下来悠闲自得。

土著人对各种机器及相关技术也不太赞同,有一群年轻人受到欧洲人的热情所影响,也迷上了汽车,但有个机库,有老头儿却对我说,他们会早死的,他可说得没错,因为便捷往往出自一个民族中意志薄弱的内部分人,文明社会的发明中,颇受土著人佩服和欣赏的是火柴、自行车和猎枪。

但只要一谈起母牛,这一切都会被撇到一边。”

凯伦和她的土著仆人之间,有很真诚的责任和彼此认同。她的情人意外身亡,农场破产后,她忧伤地变卖农场家具瓷器离开非洲。这个足以致郁的连续打击过程,凯伦仍然表达得哀而不伤。

凯伦离开非洲后,她咖啡加工厂的印度铁匠也没有留在非洲,他回了印度,在归途中,给凯伦写了很多封信,每封信的开头都是,再见,夫人。

英文中的goodbye,其实没有再见的意思,就是告别,祝福安好。印度铁匠信中的无数个再见,就是无数个祝福。主仆都有爱,都有尊严,绵长深厚

其他仆人们也给她写信,他们其实不会写字,他们要奔波到内罗毕,到邮局门口找代写信的印度人帮忙写,这个奔波本身,已经不及汪伦赠我情了。他们在信中说:“如果你回来,请写信告诉我们。我们希望你能回来。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你还记得我们大家的面孔和我们母亲的名字。”

一个白人若想表达他对你的亲密,会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而非洲人则会说:“我们不想念你,因为你会忘记我们。”

我被非洲土著的这种表达给镇住了,如此本质。那种退后一步承让承让的情感,其实是人类情到深处的泄露。比如盼着孩子归家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把父母忘了吧。恋人之间会问,你不爱我了吧。而非洲土著说,我们不想念你,因为你会忘了我们。所表达的都是,深深的惦念和永不放下的爱恋。

我死你也死吗

凯伦的情人丹尼斯是一个大自然赤子,女人永远无法全部占有的那种男人。他可以带着她在非洲大陆驾机飞翔,看非洲最美的山川,可以和她一起打猎,把打死第二只狮子的机会留给她,可以一起读书听她讲故事。但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是大自然的,非洲的,不是她的。他对凯伦说,你老是说,我的仆人,我的农场,我的咖啡园,你拥有的太多了。凯伦说,我付了代价的。丹尼斯说,但我们只是过客,不是主人。土著人,我们以为我们驯服了他们,其实没有。土著如果进了监狱,他们就死了。他们只活在当下,不想将来,他们无法想象将来会被放出来,觉得这是永久的,所以他们就死了。某种程度上说,丹尼斯也是这样的,他活在当下,没有给凯伦和自己未来。

丹尼斯跟凯伦的对话,就像上师和信众的对话,凯伦问他,你爱动物多过人类吗?他说,有时候是这样,因为动物干什么都是百分百,都像第一次。只有人类会感到厌倦。

电影版中,凯伦对丹尼斯不能给他一份相守的踏实的婚姻不满,丹尼斯显然对婚姻毫无尊重,他说我不会因为那张纸更加爱你一点,而且婚姻能保证什么,“if i die, will you die? "我死你也死吗?如果放在现代言情剧中,这可以是一个渣男的典型台词。但是像丹尼斯那样一个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属性强于人类属性的人来说,他的话很自然。

后来丹尼斯飞机意外丧生,凯伦把他葬在能看到自己农场的高地上,自己终究还是离开了非洲。丹尼斯没有期许她生死相守,她也不必这么做。

再摘录一段文字:

“在野生动物保护区,我有时看到鬣蜥,也称大蜥蜴。在河底平坦的石头上晒太阳。他们的模样并不好看,但色泽却美艳绝伦,犹如一堆宝石或从一座古教堂的窗户上拆下来的彩色玻璃一般焕发出奇光异彩,一旦你靠近,它们嗖地一下逃走时,头上掠过一道蓝绿和紫色的光影。

这些色彩仿佛在他们身后直立起来,犹如彗星璀璨的尾巴。

有一次,我射杀了一条鬣蜥,以为可以用它的皮制作几样漂亮的物品。但随后却发生了一桩怪事,令我终生难忘。

我走近前去,死去的鬣蜥还趴在石头上,但就在我走出几步路的功夫,它的色泽迅速消退变暗,仿佛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所有的色彩消失殆尽。当我伸手去触摸时,他已经变得像一堆混凝土一样灰暗。只是由于体内流动不息的血液,才让鬣蜥发出绚丽夺目地光彩。而现在,生命之火已经熄灭,灵魂已经飞逝,鬣蜥便如沙袋一般生气全无。

在梅鲁士,我曾遇见一位土著少女,她戴着一只手环,那是一条两英寸宽的皮带,密密麻麻的镶满蓝绿色的小珠子,珠子的颜色略有不同,有碧绿、淡蓝和深蓝三色。那玩意儿特别富有生气,戴在她的手上似乎可以呼吸,于是我怦然心动,便让法拉赫从她那里买了下来。

但它一套进我的手腕就灵气顿失,显得平淡无奇。不过是一件廉价买来的小饰品。那只手环之所以富有生气,只是因为不同色彩的相互作用。因为蓝绿色与当地姑娘那敏感、迷人如煤炭和黑桃般黝黑的肤色相映成趣。

我不由得想起儿时读过的一本书,里面的主人公说,我征服了所有人,现在却站在墓群中间。

置身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物种,人们应该尽力了解那些物种死去后是否价值犹存。

对来到东非的移民,我想奉劝一句,为了保留你眼中和心底的美好,请不要射杀鬣蜥。”

非洲像是浪子一样,是无法拥有的,也是不能移植的,天地大美都是条件的综合,缺一不可,不可复制,谁更不能拥有和携带。

具象一点说,我的确有感觉,旅途中买的一些当时觉得灵气十足的小东西,回到家,就变得黯然失色,那些游客专供的可疑工艺品不算。说明灵气也是有地气和空气的,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和气氛,难免变得干涸孤独,不是没有机会回春,看你的小宇宙有多强大了。

后面的私货:

又一次毫无例外,书比电影要好,书就像是长卷,大自然跃然长卷。而电影把爱情更凸显出来,讲了一个发生在非洲的爱情故事,作为电影这样选择是理解,电影需要主线,需要看点,需要情感故事。

我更喜欢书中那种把感情放在世界所有万物之一的那种处理,因为男女情感的确是世上诸多存在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书中那种即便情到深处,也是淡淡的来,淡淡的去,在数不尽的春来秋去的写法,才是真的。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