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爱情的分礼」爱情的分礼MTV?

时间:2022-12-09 10:25:5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图片来自网络

一、成年礼

当青年男女到达一定年龄以后,就可以进人择偶阶段。不管是通过媒人介绍还是自由恋爱,取得恋爱、结婚的权利之前,必须经过一个成年的仪式,这就是成年礼。成年礼是青少年步人成年人社会的标志,是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山西俗语所说,“男过十三,磨肠研肩;女过十三,会做吃穿”,经过了成年礼,个人才能逐渐走向成熟,从此他(她)可以进人爱情生活,承担起家庭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由于长大成年以后,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责任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仪式的形式和内容差异极大,形成了各地各种形式的成年礼。

汉族历史上曾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习俗。女子十五岁所行的笄礼,是古代汉族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现在,女子出嫁也要举行成年礼,其仪式一般是出嫁前由“全福人”为其“绞脸”、“上头”。“绞脸”亦称“开脸”,即刮掉脸上的汗毛并整修眉毛,从此姑娘不再被叫做“毛毛女”;“上头”是将头发挽起,用发网套住,别上钗笄。开脸和上头是普遍流行的女子成年礼仪。

男子的成年礼在《礼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仪式十分隆重。先要选好吉日良辰和主持仪式者,给冠者加冠三次,称“缁布冠”、“皮弁”和“爵弁”,分别象征冠者从此可以治人、服兵役、参加祭祀。但古代的冠、笄礼早已消失,在华地区还可见到其遗风流韵,不过大多与养育习俗或婚礼合二为一,如山东举行成年礼的时间多在临娶前一天,形式是新郎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东平把这种仪式叫“告冠”,男子行礼的对象是亲戚朋友,而亲戚朋友送礼称“冠敬”。泰安、东阿则直接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年人,未婚为童子。华中地区的成年礼也有和婚礼结合起来的习惯。如湖北多在过礼(即履行订婚仪式)的当天晚上男家为新郎举办待郎酒,女家为新娘举办待嫁酒,以庆祝两个青年人可以进行婚配。由此可以看出,待郎酒和待嫁酒实际上也具有成年礼的意义。

成年礼大多和婚礼合而为一,是华北许多地方的习俗。不过,山西的成年礼和华北其他地方有显著的不同。山西各地都流行给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叫“大生日”,有“开锁”仪式。柳林一带的开锁仪式是,孩子要坐在管箩里,嘴里咬着烧饼,头顶一把雨伞,手里拿着大铲或铜钹,让亲友围观。所用之物都是圆的,象征孩子圆满长大。临汾一带,人们将老式的铁轱辘大车装饰成华丽的彩车,孩子坐上它上街转一圈。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式一员。

作为一种通过仪式,成年礼特别具有“过关”的含义。陕西延安的成年礼就被称为“关礼”,是一种象征性的考验方式。接近成年的少年在庙会时期要去过铡刀关。他们身系草

绳,怀抱公鸡,先将公鸡从铡刀下抛过,然后自身从铡刀下穿过,掌刀人按下铡刀,铡断其拖带的草绳,表示过关,从此他就算是步入成年社会。

闽、粤、台民间,自古至今有一种有趣的成年礼俗“牵出花园”,在每年的农历二月或八月举行。有些人家要宴请亲友,家长破例让出了花园的孩子坐“大位”,象征他(她)已成家中栋梁。席间,亲友要向孩子传授处世经验,对他们谈些勉励上进、恪守道德之类的教诲。台湾省南部还有一种奇特的成年礼,叫做“做十六岁”。台湾省民间俗信中,相信孩子在未满十六岁以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所庇护长大的。鸟母即是“七娘妈”(七星娘娘),亦是孩子的守护神。孩子生病或逢七娘妈诞辰(七夕)时,还要到开隆宫去祭拜。等到孩子满十六岁那年的七夕,再准备牲礼、面线、粽类及一座楼阁状的纸扎七娘妈亭盛祭。祭拜后由父母或长辈高举起七娘妈亭背对庙门,让孩子由后往前钻亭下绕三圈,男向左绕,女向右绕。少男代表“出鸟母宫”,少女代表“出婆妈”,以此标志着他们已经长大。祭祀以后,要烧纸钱、感恩状,以及印有衣服模样的金纸;同时还要将七娘妈亭丢入“金炉”中,烧还给七娘妈。此后,将挂在头上的古钱或银锁片拿去,叫做“脱券”。当日还要在家中床边祭祀床母,并设席宴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孩子的外婆家也要赠送礼物,过去多是穿戴之物或食品,现在据说还有用红包来当贺礼的。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更是异彩纷呈。由童年发式改换为成年发式,是小凉山彝族女子和藏族姑娘成年与否的标志。白族的穿耳洞则是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女必须履行的人生礼仪。布朗族即将成年的男青年要互相帮助染齿,经过染齿才算进入成年。独龙族女孩长到十二三岁时,要按照老传统接受“纹面”。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时举行“成丁礼”,男要穿裤,女要穿裙。瑶族男子经过度戒仪式,接受诸多考验之后才能走进爱情生活。基诺人的成年礼是对成年男子进行包括民族历史、道德规范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教育。贵州岜沙村寨的男孩蓄发表示成年;而女孩于秋收之后,完成理纱这一活动即表示她完成了成年礼,因为这象征着她学会了纺织

的整个工艺,可以自己承担一家全部衣饰的女红技艺。哈尼族男孩、女孩长到十四五岁时,父母会在住房旁边盖一间“小房子”供其单独居住,这就是孩子长成大人的标志。除上述诸种形式外,颇有趣的是有的民族则是以得到青年组织接纳的形式来象征成年。如德昂族少女年满十四五岁时,女青年组织的头目“首包别”就会送给她一小包茶叶,邀请她参加社交活动。凡收到茶叶的少女参加了首次社交活动后,就等于向社会宣布她已经长成大人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成年礼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是程序有所简化,仪式趋于简单。河南林县一般将十五六岁的孩子即视为成年。过去,成丁仪式一般有筮日、加三冠、三易礼服、饮丰酒、受新名、以大人资格见长辈等六道程序。20世纪50年代以后,六道程序的规矩已被突破。

进人现代社会,我国也产生了新形式的成年礼,经常由各地共青团组织统一举行。十六岁至十八岁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年满十八岁就意味着步入成年,将依法享受全部的公民权利,并承担全部的公民义务。各地共青团组织开展“十八岁成年人仪式教育活动”,通过公民意识教育、预备期志愿服务和成年人宣誓仪式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顺利完成了人生重大转变。 有些地方把每年五月前一周周末作为“成年人宣誓日”。 节日里,共青团组织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常采取参观访问的形式,内容包括国家制度、革命传统、法律知识、世界风情、科技、外交等方面。成年人节日那天,地方政府为满十八岁的学生举行十分隆重的宣誓仪式,各界代表及学生的父母前往祝贺。 这种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令青年终身难忘。


图片来自网络

二、恋爱习俗

恋爱习俗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民族差异。许多少数民族规 定,经过了成年礼,青年男女就可以进人恋爱阶段了。多姿多 彩的恋爱习俗中,“对歌”是具普遍性的择偶方式。从这个 角度来说,山歌也就是青年男女的媒人了。云南文山苗族男女 青年常常在一年一度的花山节上以歌觅偶;藏族十六七岁的男 女在放牧时唱“拉伊”是男女之间互相接触的主要形式;白族和湘南瑶族青年男女的婚恋,大都以日常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为契机,利用山歌谈情说爱;侗乡选择情侣的方式称“花园会友”、“行歌坐月”,也是以对歌为主。

畲族是能歌善唱的民族,素有“畲族生来爱唱歌”之说。青年男女往往以山歌为媒,对歌是选择配偶的主要形式之一他们所唱的这类民歌,畲民叫“情歌”,也有的叫缔结姻缘的“缘歌”。在赶集的大路上,在清澈的溪涧边,在田间耕种、在亲戚朋友家里玩耍时,互不相识的青年男女相见之后,都会唱起情歌来,大胆直率地试探对方。有时是男的主动,更多的却是姑娘首先发问。小伙子试探时唱道:

少娘十八一枝花,蜜蜂飞来密麻麻,

有心来采花中蜜,请你少娘作回答。

姑娘要是愿意和他交朋友,回答时也是十分坦率的:

十五月子亮光光,郎到二十好订娘,

托个媒人到娘寮,有情总会配成双。

通过山歌对唱,选择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情侣,以后的托人说媒,只不过是一种走走过场的形式罢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很快就会建立起来。

除了以山歌作为男女青年择偶的媒介以外,还有其他各具民族特色的择偶形式。彝族阿细人通过公房或跳月这个媒介来选择恋爱的对象;阿昌族和佤族青年谈恋爱的方式叫做“串姑娘”;云南德昂族村寨的小伙子用槟榔试探姑娘对他是否有意,而蒙古族姑娘则在那达慕大会上通过手绢传达对获胜的小伙子的情意;滇南的布依族青年交往一般采取“唱花歌”的议形式,而贵州镇宁扁担山的布依族喜欢通过赶集来结识异性;

黔东南苗族村寨谈情交友的方式叫“游方”,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违犯了规则就会遭到人们的非议和干涉。

而在汉族聚居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将要结婚的两个青年人根本没有机会见面,联姻全凭媒人介绍。媒人不仅是选择配偶的一种方式,更是唯一合适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域的联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全靠媒人搭桥牵线的地方,也给予了年轻人自由恋爱的权利,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已很少见。一般是经人介绍,青年男女互相有意就进人恋爱阶段,有些地方将此称为“谈朋友”、“谈对象”、“搿(ge,两手合抱,引申为结交)对象”。也有一些青年男女先“自谈”(自由恋爱),再告知父母,以后或许为了满足仪式的需要临时邀请一人担任媒人的角色。少数民族的传统恋爱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如黔东南的苗族村寨,过去青年男女主要通过“游方”的方式谈情说爱,现在恋爱方式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通过生产劳动互相接触或者在看电影时也可以彼此了解,加深感情。活动已不局限于夜晚在山坡上进行,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地区“游方”也不再是青年男女恋爱的重要方式,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他们恋爱的理想地点。


图片来自网络

读后感:

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传统美德扬天下,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民情,上文中提到的礼仪文化直到今天还在薪火相传,有当地的朋友可以对号入座,欢迎在评论区探讨一下我说的对不对。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