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怎么翻译?

时间:2022-12-11 00:30: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差点就错过这首《豳风·七月》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七月》这首诗只简单到归类到农事诗,看了蔡丹君老师的解读,这首诗的美感才落在心头。

眼下这个季节,正是秋虫鸣唱,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是关于追忆的诗,但不是个人对个人,是后辈对祖辈,群体对群体的追忆和怀念,上古时期,社会发展的速度缓慢悠长,诗歌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诗中回忆的遥远的祖辈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后辈仍以祖辈的生活方式在生活,这造成产生很强的认同感,继续沿用祖辈留下来的生活经验应对生活。这是身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的速度几乎以年为一个节点。


上古诗歌的作者大都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迭代的创作,经历好几代人的修订而成,所以我们读到的都不是它最初的样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来自于民间歌谣,或者就像有些汉儒认为的那样,诗是周公所写,追忆的是周代的远祖公刘在豳地带领原始民众艰辛劳作立国的故事,而豳地是现在的彬州市,我的故乡和它接壤相临,我在阅读时总产生一种时空感和亲近感,唤起内心的情感共鸣。


大火星系

诗歌内容是对先辈生活日常的怀念,通篇都是时序感强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历七月,是现在的九月,大火星缓慢向西移,如流水一样慢慢流动。此时夏季的酷热也在慢慢褪去,早晚气温微凉,预示着秋天来了,就要开始准备赶制过冬的衣裳了,不由得我就想起了母亲,小时候她也是在深秋的夜里灯下给我们几个孩子缝制过冬的棉衣帽和鞋。现在我有了孩子,每到这个时候,她又开始给我的孩子准备,这份温暖和爱就一直在延续和传递下去。


读到“三只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怀念小时候在田间看着父亲耕地。他开车在前头游走,铁犁尖划开土地,一寸寸的拉出好长,我光脚踩着田间泥土在后面追。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意思是春日里,阳光明媚,黄鹂鸣唱,养蚕的女孩子们会相约一起去采桑叶,而春日的我,总在跟伙伴们相约挖荠菜,洗干净带回家包饺子蒸麦饭,变成下一顿的食物犒劳了一家人的胃。“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蘩就是白蒿,我也采过它,晒干可以泡茶饮。

诗中还记载了按照时节去耕种,去收获,去狩猎,去制酒,去修葺房子,藏冰饮酒,准备一年最重要的节日狂欢。漫长的岁月里遵守父辈摸索出来的历法和时令,日复一日的生活劳作,潜移默化中也复制了父辈宽厚淳朴的性格。

读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想起父亲,不同季节,从事不同劳作的样子。惊蛰过后土地冰冻消融,开始施肥翻耕土地,清明节前后下播玉米,夏至前后收割小麦。霜降前忙着收菜园的萝卜和辣椒。

《七月》是祖先的生活纪录片,也是一首全方位的时令物侯歌谣。季节的转换带来时序感,时间的流逝,却给人极大的压迫。《七月》记录的是周代农人一年四季的生计,但乡土中的经验代代相传几千年至今也有其实用性。

《七月》里没有哀怨,只有一丝丝淡淡的忧伤,朴实五华,如果说史书记载了祖辈宏大厚重的一面,那诗歌则记载了日常的,更轻盈的一面。史书写不到的地方,诗歌在生长,给予我们情感抚慰和精神力量。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