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 amp# 039;朋友圈& amp# 039;观察关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现代人的社交大门都是& amp# 039;朋友圈& amp# 039;因为通过来来回回。
表面上,有的人从来都不发朋友圈,你看上去就是一片荒芜之地。
但实质上,你只是被“屏蔽”了,有的人早已把你封锁在他的社交大门之外。
每个人的通讯录里,多多少少都有上百号人。
但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自己重视、深交。
而且,在这些“好友”之中,有各式各样不同类别的群体。比如,工作群、同学群、亲戚群、不同类别的社群等,当然,还有前男友/前女友群。
其实,你发布的每条动态,都是有针对性的。
所以,你不会将自己的私生活曝光于所有人面前,而是定位到每个不同的群体,选择哪些人可以看到你的动态。
凡是发朋友圈,都是别有用心的经营。
有个很少发朋友圈的男生,在认识某个女生后,发朋友圈的频率直线上升。而且,很多动态都是在“无病呻吟”,例如一些深夜的牢骚,一些酒后的感叹等等。其实,这个时候他发的内容,都是“仅让她可见”,别人根本看不到。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想引起她的注意。但是,不想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状态,而只想让她知道。
所以,“分组显示”成为了人们“特定社交”的方式。不影响别人,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不直接发给想要告诉的那个人呢?
因为,这是要营造一种假象:我不是说给你听的,我就是随便发发。
人都是要面子的动物,害怕被忽视,害怕受伤害,害怕会失望,于是想方设法东声西击,制造模棱两可的感觉。
朋友圈的分组功能,就是为这样的行为设计的。
不要嘲笑别人的“虚伪”,因为每个人都会做这样的事。
拿出自己的手机,看看里面有多少个“分组标签”,你就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朋友被划分了多少个区域。
这并没有什么好和坏之分,只是体现了我们对自己“人设”的重视。
因为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我们希望在别人面前,维持一种怎么样的人设,就会有针对性地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在领导同事面前,我们希望呈现出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样子;在普通朋友面前,我们希望呈现出精致有品位的模样;在暧昧对象面前,我们希望有意无意透露出自己的小心思,还有最美好的一面;在亲密无间的人面前,我们能够呈现最坦诚、最真实的自己……
有人会说,发个朋友圈都那么小心翼翼,真是太累了,不如不要发。
是啊,维护一个社交圈,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有些隐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分享;有的东西,也不是所有人都乐意去看。
只要你选择发朋友圈,就一定有你想引起注意的人。
不然,你发布的这个举动,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每一条朋友圈,都有它背后的“心机”,它可以是宣传自己,可以是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可以是分享自己的心情,可以是传递一种信息。
没有目的性的朋友圈,几乎不存在。
我也承认,朋友圈其实挺“虚假”的。
我们不会将自己最不堪入目的一面,发表在众目睽睽之下。而呈现出来的,一定是精心装扮后的自己。
心灵鸡汤也好,自拍美照也好,都是在告诉别人,“我希望在你眼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是,自己最落魄、最失败、最软弱的那一面,往往只会躲在现实的角落。
比起删除、拉黑更伤人的,其实是“不给他看”我的朋友圈。
当一个人,不再把你请进你的生活,处处都防着你,这才是真正的冷漠。
表面上云淡风轻,暗地里拒之千里。
归根到底,做真实的自己,谈何容易?
起码,我们做不到时时刻刻都保持真实。
查看自己手机里的通讯录,里面的标签竟然有17个。而有一些,是从来都不会勾选的分组类别,在那些人眼里,我就是一个“沉默的朋友”。
但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几乎隔天差五就会发动态,大事小事都热爱分享。
你要知道,你的生活不需要被所有人目睹,那些你认为重要的人,才值得看见你的真实状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质量的社交圈,一定是有轻重划分,有不同的投入和付出,还有用心经营后的结果。
最终体现的,其实就是“尊重”两字。
尊重自己的隐私,尊重自己的生活,尊重别人的感受。
那么,你也是个爱“分组”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