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大全 正文
轮流发朋友圈—发朋友圈的?

时间:2022-12-02 15:20:1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这几天,“上海名媛”遭到了群众的嘲笑。

上了几个热搜,在微信群里玩了各种游戏。

这件事也不复杂,就是有群女生创建了群。

她们通过拼单的形式,试图让自己在社交圈看上去高端上流。

比如十多个人到星级酒店轮流拍照,人均200;

比如在高档餐厅点了下午茶,大家轮流发朋友圈;

比如共享奢侈品包包,今天你背明天我背。

她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给自己打造「名媛」人设。

这个事情出来后,网上骂声、嘲笑声一片。

有人说她们钓凯子,有人说拜金,带坏社会风气。

后台也很多人问我,末那,你怎么看?

先不论这些聊天记录的真实性,我想说的是:

不赞同「社交圈造假」,但也能理解。

这是长期存在的东西,只是人性的冰山一角。

两个月前,pua一词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

我翻看了很久,发现“包装自己”这种事无关性别。

有很多男生,为了在朋友圈营造自己的好形象。

盗别人图片,买旅游定位,租豪车合影,头等舱摆拍……

用虚假的信息,企图在婚恋市场更受青睐。

虚荣心不分男女,虚荣没有性别。

繁华世界太多诱惑了,也制造了太多陷阱。

责备这些「上海名媛」,教她们做人并没有什么意义。

嘲笑名媛女孩的同时,本身也是一种鄙视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拼4000一晚的酒店发朋友圈,和拼30块钱的抽纸擦手。

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需求。

那些喜欢外滩景色,想背PRADA和男友约会,想端着红酒自拍的女孩子,错了吗?

她们很多是普通打工女孩,在上海最外郊和别人合租。

在这个永远买不起房的城市,面对周边不缺钱不缺车的同事朋友,委屈和失落只能往心里咽。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不差吧,住高档小区年入百万。

但她站在那些上海太太们身边,却还是会因为包包不够高档被剪去合照。

王曼妮也浮躁了,没禁住诱惑,被渣男的一通礼物和糖衣炮弹给打败,飘飘然觉得自己过上了“名媛”生活。

渣男只需要放句狠话“把我送你的都还给我”,她就要承受脱光衣服,被人践踏尊严的风险。

她们没有限量款的高跟鞋,没有一口气消费几千块的底气;

她们没有车没有房,月底还要纠结房租涨不涨;

她们也点10块钱的满减外卖,也会在家族群让人帮砍价;

淘到便宜衣服可以满足,奶茶麻辣烫也会很开心。

她们假装得很精致,因为她们在上海吧。

想看起来体面点,不想输。

《寄生虫》那部电影里有一幕:

在富人家做事的基宇一家,趁着富人外出,在客厅喝得尽兴。

妈妈做着儿子和富人家成婚的美梦,哥哥和妹妹想着有朝一日能不能买得起这么豪华柔软的房子。

你说他们可恶可恨吗,他们只是也憧憬好的生活罢了。

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

「上海名媛」未必都是精心装扮钓凯子的人。

有些就是想美美地发张自拍,在评论区被别人夸几句“都市丽人”。

没人有资格教她们如何生活。

在公司聊起这个事,小许说他妹妹最近辞职了。

妹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线城市的高档护肤品当柜员。

她说最让她烦心的不是同事抢单,不是自己卖不出货。

而是店里的培训是教她如何“看人下菜碟”。

“在我们这种高档商场,你要认清楚那些顾客一身行头的价钱。

比如那个卡地亚的表十几万,那双限量的高跟鞋只有真正的贵妇拥有。

那些穿得随随便便的,你就别花时间陪她们了,反正她们也不买。”

这个赤裸裸的行业潜规则,小姑娘并不喜欢这种方式。

她见过特别不起眼的阿姨,一买就是好几万的产品。

她也很热衷给一些买不起但是想了解的人介绍这些产品。

但这个世界的浪潮变了,凡事都讲究一个「精准」。

为什么那么多男男女女,试图用虚假的美好来包装自己?

其实和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用打分处理,把他的打扮转换成多少钱;

对一个人的尊敬不是出于对方的年纪和修养,而是对方开了什么车;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在意这些了呢?

为什么要在乎她们的包多少钱买的是真假是假呢?

为什么要在乎她们吃的是路边小吃还是高档下午茶呢?

只要用外在看待人的标准存在,「上海名媛」就不会消失。

人性复杂,虚荣是很正常的一环。

这一路,欲望一直会在身后虎视眈眈。

当然有很多看上去美好,唾手可得的捷径。

我们不去过多讨论「上海名媛」,因为人各有活法。

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沉稳一些,修炼自己的内心。

多看书,多思考,多想想自己想要什么。

戒掉欲望那天,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能改变自己的,是神;想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提升自己的修养很重要,不用过关在意他人的生活,脚踏实地去追逐美好的未来,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