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粮食,心里不慌张,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有足够的粮食。
粮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那我们国家的粮食够吗?
根据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的收获接近尾声,我国2021年,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1.3万亿粮食,是足够满足我们的口粮的。
那,我们先来简单的算一算,到底够不够?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有14.1亿。
如果按每人一天一斤粮食计算,一年就需要消耗365斤的粮食,14.1亿人口需要5千多亿斤。
所以,口粮是没有问题,但,只是满足口粮就足够了吗?
并不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
不仅仅是温饱就能满足的,饮食上提高了几个档次。
特别是对肉类的消耗,那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这些肉类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家禽动物转换。
这些动物也需要吃,需要粮食,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这些粮食从哪里来,我们自产的粮食够动物消耗吗?
非常负责任的说,答案是否定的,本人就从事粮油行业,对粮食这块有一定的了解。
目前,我国每年要进口不少粮食用于转化饲料。
而且,这个量并不小。
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主要以玉米、菜籽、大豆为主。
尤其是大豆,就是转基因大豆,所占进口粮食的60%以上。
如图所示;我国进口的粮食,连续多年突破亿吨,换算斤单位的话,就是2千多亿斤,量并不少。
虽然,我们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但并不富余,经不起一点点的浪费。
国家也反复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粮食,不能浪费粮食。
特别是疫情之年,粮食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不少人居家隔离。
这个时候,不生产只消耗的情况之下,这对粮食的安全稳定性,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甚至,对储存粮食这块,更是有了新的标准要求和思考。
众所众知,我国的粮食储存责任,主要落在了央企•中储粮身上。
但,完全依靠中储粮公司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新冠疫情告诉我们,我们要提前考虑到很多突发紧急事件,极端情况,所谓有备无患。
在粮食这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国家为主的储存和百姓为辅的分散式储存,让百姓也参与进来。
这样即使是疫情,或者其它的突发紧急情况。
不需要国家出手,百姓自己也可以先自救,减轻相关方面的压力。
但,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安逸的社会环境,让不少人忘了居安思危,忘了未雨绸缪的概念。
并不愿意多储存粮食,多储存一定的生活必须品。
总是认为,这些可以随时买到,或者敲敲键盘就有人送到。
当然,也是因为目前很多人住楼房的缘故,房屋面积又小,不想,不愿意去存储过多的物资占用空间。
这样的情况出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好现象。
安逸会让我们失去抵抗力,让国家失去战斗力。
冬季来临,新冠疫情更是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
为了应对疫情或者别的突发紧急情况,为了提前做好充足准备。
商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
部署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通知当中还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所以,存储日常生活用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哪类人和更需要存储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
个人认为,工人家庭是第一类人。
虽然,目前很多工人的背后是农民,但是,城镇化的进程,让他们失去了农民的本领。
不少人更是远离他乡,只是顶着农民的帽子,早把田地荒废,新生代工人,也不会愿意回家乡再拾起农具务农。
除此之外,工人是收入最低的一群人,这群人抛去日常生活开支,并没有过多富余。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这些人是无多少抵抗能力的,抵抗风险能力差。
工人又是一个大群体,中坚力量,所以储存一定的粮食,储存一定的日常生活用品,是抵抗突发紧急情况的必要举措。
当然,除了工人家庭,每家每户都应该参与进来,建立一个简易小型的储备库,保证一定的安全量,利国利民。
“深挖洞,广积粮”永远不过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
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紧急事件中,先一步走出来,这也是相当于给我们社会的安全环境加上一道砝码。
是否赞同光头之言,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