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红色网络-瞬间新闻
红网瞬间记者王义正长沙报道
八年后,红网记者再次采访袁浩先生时,因当年红网的报道而走红,甚至一度成为许多“偶像”的“90”后,摆脱了以前的稚气,多了一点生活磨练后的稳重和毅力。(莎士比亚。)(耐心。)
2013年7月,红网记者汤红辉刊发报道了《浏阳“90”后男孩弃高薪回家种田 半年赚12万》的故事,犹如一颗划破暗夜的流星,刺破了一些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
2013年前后,第一批“90”后正式踏足社会。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为他们规避了很多“80”后曾吃过的“苦”。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加快,市场经济洪流愈发凶猛,工作、房价、独生子女问题,使很多人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袁浩无疑是同龄人中的勇敢者。2013年,他曾是一名吊车司机,月薪5000元,这在当时可谓高薪。但他却发现,年轻人大都离开了农村,祖祖辈辈耕耘的田地正在日渐荒芜。
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有人种粮”才是确保“中国人饭碗”安全的保障。而在现实语境中,“80后”不愿种粮,“90后”不会种粮,“00后”没见过种粮。
2013年,袁浩毅然放弃“高薪”,回到浏阳市洞阳镇西园社区袁家组,承包了200亩水田种植水稻。
“当时想回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年轻人都出去了,没人种田了,不愿意这些田地荒废;另一方面是想在家里照顾亲人。”袁浩告诉记者,如今他和朋友一起经营合作社,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
虽然袁浩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种植早稻收入了12万多元。但随着规模扩大,市场、气候、病虫害等诸多问题的影响,他的“种粮大业”总是起起伏伏。
而袁浩与红网记者汤红辉也随着那次采访,渐渐交织出了属于他们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湖南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脚步,袁浩也成为大潮中的一员。“如今,我们的合作社里,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都有了,各类农机都很齐全,种田轻松多了,成本也低很多了。”袁浩说。
但袁浩购买的第一台收割机却离不开汤红辉的鼎力相助。
“2015年的时候雨水天气多,水稻收割是个头疼的问题,我想买一台收割机,但钱不够,差三万块钱。”袁浩告诉记者,汤红辉与他其实是老乡,同为浏阳市洞阳镇人,自从那次采访后,汤红辉回老家的时候,偶尔会去看看他。
一来二去,当年的采访者和被访者也渐渐成了好朋友。
“当时,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他打了个电话。”袁浩说,让他意外的是,接通电话的汤红辉只问了他两个问题:借钱做什么?银行账号多少?
买收割机的钱很快就凑齐了,那一年虽然气候条件不好,但靠着机械化,多多少少还是略有盈余。
“种粮挣不了大钱,但粮还是得有人种啊,而且我就在家门口干事业,幸福感、获得感还是挺强的。”袁浩说,8年过去了,但支撑他在田里耕耘梦想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前几年,袁浩在湖南农业大学参加一次种粮大户的培训学习,他惊讶地发现会场里除了他还有好几位“90后”的身影。
“而且他们都知道我,看过那篇报道。”袁浩笑着说,他隐约感觉到,有些人可能正是受了他的影响,“我当时心里挺自豪的,一不小心成了‘偶像派’。”
如今的袁浩每天往返于田间和家里,照顾着水稻和家人,虽然没挣到大钱,但也生活甜蜜。
“现在都是机械化,轻松多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红利啊。”袁浩笑着走向了下一片稻田。
本文来自【红网-时刻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