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大全 正文
〈朋友圈好嗨〉小朋友很嗨的朋友圈?

时间:2022-12-07 01:57: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说起朋友圈,很多人吐口水、吃小菜、自拍、拉票。降价一半,卖太阳宝宝、鸡汤;中间夹杂着几个坚强的微商。

也有很多人表示“很喜欢”:不刷刷朋友圈,上哪里看那么多搞笑的日常?

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来维系那些熟人关系,毕竟大家都是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嘛!现代人在微信朋友圈上玩得很嗨,过去没有微信的时候,人家的“朋友圈”也玩得很嗨呢!比如民国的文艺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

假如民国时期就有了朋友圈,那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日常画风应该是这样的:

林徽因:今日去西郊考察古建筑,偶遇建筑系梁思成,真是才俊呢!

梁思成:如不嫌弃,下周测绘同去。

陆小曼:养病多日,家中泼墨以解烦闷。想来这般闲情雅致真是极好的。

徐志摩:画中的你,倒影在我如诗的眼眸。

民国时没有微信朋友圈,不过也不用担心,那时的社交互动,花样也不少!

书信来往

没有微信,却有书信,过去,书信来往是社交最重要的方式。

国学大师顾颉刚,几乎中国所有的名家学者都与他有书信来往,有的来往通信多达上百封,可以说,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除了亲人的家书,朋友的来信,恋人间的情书,则是当时主要的表白方式。

徐志摩在致林徽因的书信中写道:“说我疯狂也罢,说我有悖伦理道德也罢,我管它别人会说什么?我爱你……”

可惜,徐诗人等来的,却是林徽因的一纸诀别。

你也许不知道,正如现在朋友圈里的“昵称”,民国的名人在书信中,也有“笔名”,比如鲁迅在给夫人许广平写家书时,经常称呼她为“乖姑”甚至“小刺猬”,许广平在回信中不但自称小刺猬,还亲切的称呼鲁迅为“小白象”。

而徐志摩与陆小曼热恋时,也为伊取了一连串的“小龙”,“爱龙”,“小眉”,“我最甜的龙儿”……

报刊杂志

报刊杂志作为当时的主流媒体,是民众知晓天下大事的窗口,常规画风是一本正经的。

可文艺人儿们有时候不走寻常路。在钱玄同四十岁生日那天,胡适召集一群朋友,郑重其事的在杂志上刊登了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为活着的钱玄同开了一个追悼会,结果很多外地朋友信以为真,挽联,吊唁信纷纷寄到北京。

其实这就是个恶作剧,因为钱玄同曾斥责清王朝的遗老,“人到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要枪毙”。所以,他的朋友们只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头部公众号、大V胡适,特意作了首《亡友钱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纪念歌》,其中有两句:“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可以说是很任性很调皮了。

发照片

别以为只有现在的朋友圈才能“发照片”,事实上,照片也是民国著名人物广交朋友的工具。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革命党在上海租界内创办的报纸上,几乎天天发表孙中山的照片,这让孙中山在国内的知名度突飞猛进。

赠送照片,也是社交的常见礼数。孙中山在会见著名实业家张謇时,向他赠送了一张照片,题字是“季直先生惠存”,张謇也回赠了一张照片,题字是“中山总统赐存”。

类似现在的朋友圈点赞之交,当年,他们可是互赠照片之交!

文化沙龙

民国时的文化沙龙,就相当于朋友圈留言评论的实体化。文化人在这里刷脸、发言、点赞、评论。著名的太太客厅,是林徽因召集的家庭文化沙龙,曾经聚集过胡适、沈从文,萧乾,金岳林,李健吾、朱光潜等名家。

常到“太太客厅”做客的美国学者费正清这样称赞林徽因:“她交际起来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围着她转。”

除了“太太客厅”,当时著名的沙龙还有金岳霖先生家的沙龙,作为湖南的吃货代表,金先生家的沙龙也拥有了“湖南饭店”的称号。此外,朱光潜主持的沙龙和沈从文主持的沙龙,也备受当时文艺青年们的欢迎。

这些文化沙龙,不但催生了一系列文学作品,还培养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繁荣。

朋友恒久远,圈子永流传。朋友圈并不是在今天才出现的,我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它的存在而已。其实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朋友圈”的作用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共同分享着朋友们的喜怒哀乐,共同见证着圈内人的进步和成长。感谢你,是我朋友圈中的一员,不论何种形式。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