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春夏秋冬4点阅读场景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素材。
元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一直被认为是很好的劝学诗。民国初期的叶楚伧曾亲自将此诗编入中学国文教科书,故而在民国年间也算是一首比较流传的古诗。全诗如下: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此诗第一节的诗眼在末两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的乐趣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第二节的诗眼还是在于末二句“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的乐趣无穷,好比盛夏迎来南风,有如瑶琴在夜风里弹奏。第三、四节的诗眼仍在末二句,秋天读书的乐趣在于秋夜读罢诗书,起身去看高远秋夜里的明月,万籁虚清;冬天读书的乐处则像读书人有地炉茶鼎活火,夜半遇雪压庐,心情“寥廓”,有如天地间几朵梅花绽放。这首诗着眼于读书之雅,景雅、斋雅、清雅、趣雅、事雅,满篇均为四时读书感觉的雅。
这首读书诗或许太有名而诗人并不太知名,以至于明清两季曾有人张冠李戴,把此诗派给了南宋吟诵读书题材最具代表性的大文人朱熹。至今都还能见到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抄写此诗而注明为朱熹所作的帖子。清初伍涵芬撰《读书乐趣》八卷,卷一起首就说“朱子著《四时读书乐歌》四首”。亏得万历年间《仙居县志》里记有此诗原主人一笔,这著作权才复归翁森名下。
如此著名的诗篇,为何数十年不再见坊间选本流传?以笔者浅见,或许正因为此诗太雅,雅得有点儿迂阔,不利于流传,而且此诗缺少应有的一些忧患意识,使得诗的艺术感染力有所不足。或许,由于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主流文化过度大众化、通俗化,一味地吟诵读书之乐反而不合时宜。民间早就流传与文人雅士劝学诗唱对台戏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戏谑间文人雅士成了酸腐秀才,不读书的人反过来大咧咧招摇过市。
当然,现在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绝大多数人已经不会认为,一年四季不读书、“收拾书包好过年”的人值得羡慕。然而,笔者也不太喜欢《四时读书乐》的过度文雅,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有点儿酸溜溜的腻歪感觉。
写春天读书,喜欢南宋陆游的“檐间点滴新春雨,窗下青荧半夜灯”(《戊午元旦读书至夜分有感二首》)所抒写的那清新湿润的书苑幽境,新春雨夜,青荧夜灯,苦读者苦乐自知。倘若有读者嫌陆游吟诵读书有点儿沉郁,那么,我们也可以去品味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多么活泼可爱的春天读书情景!这里不仅有双双瓦雀,点点杨花,更有闲坐小窗前的诗人,看人生、观万物、读《周易》,大有物我融合、回归自然之感。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语含《周易》不易读的意思。可是,诗人春天读《周易》,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不知不觉间书页翻过,不知不觉间便与春天融为一体。一种多么积极的读书态度!
写夏天读书,喜欢清代诗人庄德芬的《初夏东轩读书》:“朱明已莅节,昼刻日以舒。骄阳耀廷桂,绿阴正扶疏。披卷当午凉,豁达开交疏。清风来徐徐,飘然动轻裾。……”这诗至少还写出了夏日读书的真切感觉,在骄阳、绿阴、清风里披卷,也能让人有午凉的舒适和豁达的惬意。这诗写的是夏天安静读书的感觉。夏季读书,还有另一种情境,那便是读书忽遇疾风骤雨,天地变色、人心震撼。北宋苏轼就有描写书轩遇雨的佳句:“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书轩》)南宋陆游则有“齿牙摇动鬓毛疏,四壁萧然卧草庐。急雨声酣战丛竹,孤灯焰短伴残书。”(《夜雨》),让人有草庐骤雨、四野萧然、老来孤愤之感。
夏天的天气最为多变,因而读书的情状也相对丰富。古今名人夏天读书的情状,让笔者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裸体读经。顾炎武裸体读经,与其说他名士风度、放浪形骸,毋宁说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追求思想自由的象征,也是一种盛夏静处的状态。夏天读书不易,最需要读书人“披卷当午凉,豁达开交疏”的良好感觉。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倘若读书人夏天心不静,内心则不可能安逸,不安逸则难以空灵,不空灵则难以读书。
至于秋天读书,在古人的诗篇里,较少演绎出读书之乐的感觉,而较多的是读书的宁静时光。笔者比较喜欢明朝詹同的《秋夜吟》:“桂树丛丛月如雾,山中故人读书处,白露湿衣不可去。”三句成诗,仿佛一幅水墨写意画,留下许多令人遐想的空间。陆游在秋天里最能写下他的幽怨。他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有四句写秋夜读书情景:“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秋夜有高大梧桐策策之声传来寒意,远处更鼓声声提示时辰,秋夜漫长,苦读人用一杯山药汤汁充饥。写秋夜读书,陆游在这方面是不乏其诗的。《学书》一诗写道:“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读书人笑翁。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雨夜读书》写道:“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悲情诗人秋夜读书的情状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以四时为题的读书诗中,当以冬天为题最多。陆游涉及读书的诗篇约有近300首,当属古代诗人咏书第一人。他直接以冬夜、冬日、寒夜为题的诗歌至少20首。“北窗暖焰满炉红,夜半涛翻古桧风。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寒夜读书三首》)“儿时爱书百事废,饭冷胾乾呼不来。”(《初冬杂咏八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冬夜读书》)如此等等,都是他冬夜读书时写下的丰富心情。
陆游诗历来重悲情,可在他的冬夜读书诗里,却喜怒哀乐杂陈,可见冬夜的孤独反而激发了读书人的思绪和情感。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于冬天读书颇有体会。他说人生有33种“不亦快哉”的事情,其中就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一下子就把冬夜读书的好处揭示出来。试想,冬夜雪霁,万籁俱寂,结庐人境,却无人声马喧,岂不是一年四季中至为静好的读书时光?
从翁森的《四时读书乐》引发出对古人四时读书各种情状的体会,深感我们中华民族的阅读传统源远流长,阅读文化静水流深。抚今追昔,匆匆阅读的现代人啊,这当中难道没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想想吗?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