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也是另一种社交方式。
对于当下的成年人来说,面对社交已经形成了新的状态。
如果说,以前大家在社交的时候都保持着热情,激情以及好奇心,那么当下成年人社交的状态就变成了克制,收敛,不愿主动。
一方面因为以前排解孤独的方式很少,唯有展开越来越多的社交才能让自己的业余时间丰富起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下有太多能够替代社交的手段,并且在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越来越多人的也不愿意去社交了。
于是,为了不削弱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存在感”,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定期或者频繁发一些朋友圈动态。
但是,每个人发朋友圈的频率也是不同的。
那些喜欢发朋友圈的人,都藏着哪些心态呢?
1、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想一想,在你的好友里面存在感最低的是哪些人?
第一类:从来或者很少发朋友圈的人。
你好友本来就很多,但他们却很少发朋友圈,于是你也就逐渐淡忘了这个人。
尤其是当你们俩的关系不怎么熟悉的人,他更容易被你遗忘在角落里。
第二类:缺少互动的人。
根据“150定律”的原则,我们每个人最大的能力范围内,能够跟150个人建立联系,展开情感以及社交上的相处。
而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
其实大多数人在平日里打交道的人,往往是朋友,同事,亲友,最多几十个人保持着频繁的联系。
所以除了这些人之外,很多人都跟你缺少互动。
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容易被你忘掉。
这个时候,提高我们的“存在感”就显得很重要了。
那么,该如何提高我们在好友眼中的存在感呢?
毫无疑问,通过发朋友圈的方式就可以。
你朋友圈里面那些喜欢发动态,频繁发动态的人,其实就有着这层想法。
这是一种社交的手段,同样也是线上维护社交关系的手段。
举个例子:
你想要创建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形象,你就需要扩大受众面,让更多人认识你,了解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就属于“多看效应”。
那些频繁出现在你视线范围内的人或者事物,总是能够更深刻地引起你的注意力。
2、带有某些目的性
“面对喜欢的人,我们才会显得幼稚,刻意地想要对方注意我们,在乎我们。”
比如:
在学生时代,如果男生喜欢上某个女生,那么他就会在这个女生面前尽可能表现自己,让自己更吸引女生的注意力。
在球场上,他总是最卖力,叫得最大声的那个人;在学习中,他总是最努力或者最调皮的那一个。
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对于喜欢发朋友圈的人来说:
他们发动态的目的,要么是发给某个人看,要么是给某些人看。
给某个人看,自然是表达情感,有喜欢、厌恶、思念的意义。
发给某些人看,自然是想要放大自己的品牌,进而完成自己某些需求的手段。
3、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
心理学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渴望获得认可,得到赞美”的声音。
就像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爱人渴望得到伴侣的支持,朋友渴望获得我们的信任等。
而那些频繁发朋友圈动态的人,就希望通过自己展现生活的方式,发朋友圈的状态,让外界认可他,赞美他。
展现生活,分享生活是一方面。
我身边有太多喜欢展现生活的人了,每天累的时候翻看一下朋友圈,就能看到他们晒美食,晒生活,晒心得的动态。
其实通过他们发的动态,就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感受到安逸,愉快,亢奋甚至是悲伤。
而在刷朋友圈的过程中,我就能感受到人的七情六欲,感受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想法。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像闲来无事时,坐在路边上观看每一个过往的行人,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的眼睛,看他们所表现出的状态。
人生冷暖,生活万象,万分有趣。
我从来不愿诋毁每个喜欢发朋友圈的人,相反更愿意去认可或者观察他们。
通过线上的社交,去完善我们对于社交的心态。
4、“小众心理”与“社交焦虑”
你朋友圈里面有没有追求特立独行的人?
他们发的朋友圈动态,往往很深奥,想法与创意也是天马行空的。
生活看上去很精致,照片都是精心修剪过的,文案都是用心组织的语言,内容看上去十分谨慎又深奥。
其实,这属于社交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追求小众与特立独行。
但追求小众,又跟社交中的焦虑有分不开的联系。
试想一下:
在人群中,鹤立鸡群的那个人虽然承受着最多的关注,但他也同样承受着压力。
压力最终就变成了焦虑。
朋友越多,展示自己的生活越多,这个人也往往容易产生更深的焦虑感。
但无论如何展现自己的朋友圈,都应该记得:生活靠的是自己的感受与摸索,而不是虚拟地创造。
今日话题:
你为什么喜欢发朋友圈?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