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努力工作的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互联网的便利性也成为了我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尤其是手机微信,还有手机微信朋友圈,人们通过一个小小的平台一方面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别人的生活。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他的行为外显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来反推他内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那么通过一个人朋友圈分享了一些事物和生活,其实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性格中的某一些部分。毕竟一个人所选择的大多数都是他认可的,或者是他所喜欢的。
当无法再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时候,我们就只能能从他的朋友圈中对他这个人的性格以及层次进行一个初步印象和评估。
说到发自拍那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女生,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之中,会觉得女性发自拍是比较频繁比较常见的事情,但其实有大部分男生也热衷于发自拍。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其实发自拍和不发自拍的男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的性格。并且在朋友圈发的自拍越多的男生,他可能在社会上越没有出息,他的地位也很低。
原因有2点继续往下看。
首先第1点,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样的人会比较热衷于发自拍,大部分时候我们发生开的心里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外貌比较认可,同时会觉得别人也应该会认可我们这种行为,所以会把自己的照片发到朋友圈。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 needs hierarchy),它将人的需求分为了5种,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同时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对自我实现的需求的追逐。
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发自拍其实是一种自我暴露行为(Self-exposed behavior),一般情况下人只会在两种情况下进行自我暴露:
①第1种是为了解释一些情况说明原因,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②第2种是为了展示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就或者是价值,满足自己自我实现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的实现。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发自拍这种行为究竟是什么样原因的自我暴露,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把自己的照片发出来,首先他对自己的容貌是认可的,所以他才会有信心发出来。
也就是说他的容貌和他的颜值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超出常人或者是超出平均水平的一种高价值事物,所以他会展露出来,并且想要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可,满足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那么这种行为怎么又和社会地位低,没有出息扯上关系?
很简单,一个人如果总是通过自己的外貌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来追求尊重需求的实现,那么对他来说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外貌。
他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才华来进行炫耀,就只能通过外貌来进行炫耀,所以这种大概率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没有出息的人,当然那些靠脸吃饭的艺人除外。
其次就是那些真正有着较高社会地位以及受人尊敬的人,他们很难在朋友圈频繁地发自己的生活照片。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你朋友圈里面工作比较好,能力比较高的男性几乎不在朋友圈发自拍,他们发的更多的是工作上的一些事情,甚至是从来不发动态。
因为大部分能力比较高有才华的男性,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同样也希望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他们大部分时候有一定程度上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完美主义心理让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低层次的行为。
同样也是这种完美主义心态,让他们在人群中的形象大多是严肃而认真的,受人尊敬的。
因此为了平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是为了遵循自己追求完美主义的心里,大部分能力高,社会地位高的男性都不会热衷于在朋友圈发自拍。
对他们来说发自拍,这种行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己的人设不相符,另一方面来说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男性,他们大多手下有很多员工为了树立威信,维持自己的形象,他们也不会过度表现出和普通人一样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你所处的圈层以及你现在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那些混得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其实是更加爱面子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把自己的面貌拿出去,像公众物品一样暴露在他人面前是一种自掉身价的行为。
又或者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事本来就是一种无聊至极的事情,他们根本不热衷于做这种事情,忙碌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没有时间去考量自己的容貌,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平时会对他的容貌进行什么样的评价,当然他们也不在意人们会对他的容貌进行什么样的评价,因为他的实力和他的社会地位已经证明了很多。
反倒是那些过度注重自己容貌的人,他们其实更愿意别人认可他的容貌上的优势,因为他已经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其实炫耀也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真的自私,自己的容貌在人群中是什么样的水平,他也不会过度地去发自己的自拍,因为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足够好看的话,那么他的身边一定有很多人会告诉他。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oreland, R; Beach, S.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8, Issue 3, May 1992, Pages 25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