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送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人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但越来越少的人能得到联系。
每当有情绪起伏的时候,总想发一个朋友圈,渴望寻求一份同理心。可是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半天过去了,也没有人回复你,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点赞。很早以前我们发朋友圈只为了分享当下的心情与状态,后来为了点赞收获一份认同,再后来,就变成三天可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姑娘攒了很久的钱买下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包,把包包带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拍个照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悦。
一句“终于等到你”刚编辑完,怕人家说她奢侈炫富,于是把输入的内容改成了“吃了好久的土,终于买到了心爱的包包”,可是又怕别人对她说三道四,吃土也要买一份虚荣心。而后又把包包的牌子打了码,结果想了想,担心人家说她打肿脸充胖子,谁知道是不是买了个假货。担心这,担心那个多心。
思来想去,干脆把所有编辑好的内容都删除,关掉了朋友圈。
翻开那些好久都不见面的人的朋友圈,你们的生活仿佛渐行渐远或早已脱节,大家各自忙于自己生活和工作,早已没有共同的话题。更不用说那些已经忘了什么时候随手加的人,你与他们的生活根本无关。
他们没有必要知道你的情绪,那些让你觉得美好的、让你觉得悲伤或愤怒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其实也无关痛痒。
鲁迅曾在《小杂集》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所以日子久了,难免就觉得,其实发不发朋友圈也没有什么意义,微信列表里什么样的人都有,看上去好像热热闹闹的,悲欢却并不相通。
有时候不得不去发的一些状态,比如公司出去聚会大家都发了合照,你不发的话是不是太不合群了,于是只能跟随大家的步伐一起发了照片,收获了几个评论和赞,但是你的内心却没有任何满足感。
只是用了很大的精力去维持一份网络社交而已。
朋友圈,早已不是朋友的圈。
02
用心在乎你的人,不多
我们一生大概会与80000多人相遇,与2000多人有过交谈,与200多人打过交道,与20多人成为朋友,而最终能走到一起的,也只有一个人。
微信的好友上限是5000个人,因为在《理想国》这本书中,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城邦的人数是5040人。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他有个著名的150定律(Rule Of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 这个理论说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的社交网络人数大概是在100-230人,其中比较稳定的是在150人左右。这150个人就是你的内部小圈子,它构成了你的朋友圈。要知道这跟你努力不努力没有关系,它只跟你的生理有关系,你的大脑新皮层决定了你一生只能应付这么多的朋友。
根据这一理论,最亲密的圈子只有5个爱的人,接下来依次是15个(好朋友)、50个(朋友)、150个(有意义的联系人)、500个(熟人)和1500个(你能认出的人)。
所以,即便你加满了5000个好友,收获了无数个点赞,真正能走进生活成为朋友的,其实很少。
不爱你的人,洗澡洗一夜,吃饭吃一天,下午三点醒,八点说晚安。即使你卑微到尘埃里,ta也会轻视你的讨好,哪怕你感动了全世界,也激不起ta内心的涟漪,能加满5000个的人,可能也只是微商把。
朋友也好,亲人也罢,真正用心在乎的你的人,并不多。
把真正的爱与关心留给值得的人,不需要多。
03
不负遇见 感恩真心
三毛说:“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有首歌里写:“我们都曾有着无法言说的灰暗与怯弱,我们也曾不知所措甚至仓皇逃走,多庆幸会遇到一个人,握住你的胆小和害怕,牵着你跨过沟壑勇往直前。”
我们大可不必为某种刻意营造的形象去苦心经营朋友圈,花点时间去见见那些真诚的朋友,聊聊天,喝喝咖啡,拉拉家常。为那些少而真的友谊付出时间,才是真正的朋友圈。
6.18要到了,你的朋友圈,是否值得感谢与真心的朋友呢,不妨主动问候一下,见见面。因为人生有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本身就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