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暑假,毛主席与好友萧子升从长沙出发游学。他们剃光了头发,身上不带一分钱,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一路上跋山涉水的两人,抵达了宁乡县沩山。
本就对此沩山早有耳闻的萧子升表示,沩山的出名不仅仅在于它为外人称道的景色,在这山上还矗立着一座自唐代时就已经出名的寺庙。于是,两人兴致勃勃地上了山,想要目睹佛门古刹的风采。
这其中,待两人在等待寺庙中的主持时,老主持只一眼就叫出了两人的名字。并且,他还说了两个预言,第一个预言与萧子升有关,这个预言在日后也成为了主席心中的痛。而在说第二个预言之时,他望向主席表示“中国的佛教还能不能继续留下去,关键在于你”。
那么,和尚所说的第一个预言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成为主席的心中痛事呢?
说起这件事,还需要从104年前,毛主席与萧子升的游学经历开始说起。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青年时,毛主席对于游学的作用很是看重,并且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不游历,无法写出大文章”的观念。1917年,毛主席与自己还在楚怡小学当老师的好友萧子升商量,暑假将至,两人究竟应该如何过才会不辜负时光。
两人为此商量了许久,可是最终都觉得不妥。想到彼时的人们的生活,主席转念一想,最后建议这个暑假去当叫花子或许更有意义。这一路上,他们身上一个钱都不带,就如同古时的穷秀才一般,有需要的时候给大户人家写对联说好话,做游学先生的模样,借以他人的施舍帮助前行。主席认为,凭借这一形式,一定能看到他们在平日里看不到的一些东西,这样才更进一步地接触到社会底层人民平时所感受的人情冷暖。
于是,在敲定好后两人就这样启程上路了,这一路上两人顶着烈阳暴雨,走过人烟稀少的地段,也到过热闹繁华的集市。为了更多地了解社会阶级以及彼时当地人们的生活,在路上他们走得很慢,像是要把所有东西都刻在脑子里一般。
萧子升(影视形象)
因为萧子升的出生更好一些,在一些时候他时常因为好面子,有些放不开,特别是遇到大户人家的时候,担心别人嫌弃自己身份的萧子升都要捋捋自己的衣服,然后咳一声才上前。
而主席则与之有些不同,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门小户的都能谈得来。并且,主席对于贫苦人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于这些人民,主席经常能同他们聊上许久。
这一路的游行,对于民情体察颇为透彻的他们来到了宁乡的沩山,在萧子升的建议下,两人一路爬山涉水向人们口中所说的名胜古刹赶路。对于此,两人的目的很简单,一是观摩这座古代寺庙的结构与样式,感受名胜古迹的熏陶,二是结识一下,那位很有名的方丈,希望能在与他的交谈中有所感悟。
太阳渐渐下落,天逐渐变得昏暗了下来,毛主席与萧子升两人顶着出发前剃的光头一前一后地走着。来到寺庙门口,主席用手握着门上的环扣,在门上扣了两下。
不一会,两个和尚应声开门,并询问两人的来处。主席看了萧子升一眼,随后答道“我们从长沙来,不是施主,只是路过为了讨一碗米吃”。
进了寺庙后,引路的和尚将他们带入房中沐浴焚香,这其中主席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此行前来的目的,于是他向引路和尚表露了想要见寺内主持的想法。
和尚打量了一眼前来讨食的两人,回答道“现在方丈正在禅房里打坐,不便接见,一会方丈讲经说法的时候,你们或许能见到。”
听到和尚的回答,萧子升表示“既然现在求见不成,那请你给方丈传个信还是可以的吧?”
于是,两人连忙打开自己背上的包裹,拿起笔就在纸上写了个条子,并签上了两人的名字,和尚看到两人如此坚持,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接过两人手中的纸条,让他们稍等片刻,随后匆匆离开。
不一会,和尚回来了,双手合十地对两人行了个礼,随后表示“方丈有请,二位随我来。”
毛主席与萧子升二人跟随和尚来到老方丈的禅房中,只看到屋里的老方丈年方50左右,面慈目善,看起来让人很是向亲近。在这小小的屋子的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除了一些佛教中的典籍外,还摆放着《庄子》、《老子》等古典书籍。
还没等两人开口,已经注视二人一会的老方丈,忽然用手掌虚指了一下毛主席表示“这位施主便是毛泽东”,随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萧子升表示“而这位施主相比就是萧瑜了。”
对于自己还未介绍,老方丈就能先预知自己名字的情况,二人很是吃惊,当即询问缘由。老方丈表示“二位是写了名的,正所谓字如其人,这个道理贫僧还是略知一二的。”
在谈话的过程中,两人吐露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并将自己这幅装扮究竟所为何事也一一告知。这其中,老方丈突然看着萧瑜说道“萧施主,不知可否愿意皈依佛门”。
老方丈突如其来的话,让萧子升有些懵,但他依旧连连摇头表示,自己凡心未了,当下的中国还需要等着自己去改造,并不适合守在古佛青灯之下。
老方丈还想再劝,但在看到萧子升态度坚决,之时摇了摇头,长长叹了口气道“恐怕萧施主不留在此山中,未来未必能留在中国啊。”
对于老方丈这番没头没尾的话,萧子升很是奇怪,可是在询问缘由的时候,他却不肯再回答了。随后,老方丈话锋一转,将话递到了毛主席处。“毛施主,贫僧敢有一问。”
主席正襟危坐,答道“请指教。”
老方丈看着面露认真的主席发问道“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
主席思索了一番回答道“这自然是有人信它,所以才能千年不衰了。”
对于毛主席的回答,老方丈并不满意,随后表示“贫僧以为,佛教的千年不衰源自两个原因,第一,它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于世间的普遍真理有着很重要的阐扬作用。第二,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有宗教的天性。”
很显然,毛主席对于老方丈的话并不赞同,他表示“我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天性使然,不过是为了维护其统治所需要罢了。”
但老方丈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帝王有宗教的天性,尤其是唐代的帝王,正是因为他们封孔子王的称号,又给予老子道家始祖,并派玄奘取回佛经,让寺庙遍及中国,让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都处于一种共存的和谐之中。”
对于老方丈的这番话,毛主席并没有反驳,而是点了点头表示“是的,中国确实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存在宗教之间战争,更没有因此一打就是几百年。像这种几个宗教能和谐共存的状态,这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来说,都算是一件好事”
听完主席的话,老方丈接着说道“希望毛施主记住你今日所言。”在毛主席的不解中,老方丈再次开口“中国的佛教还能不能继续留下去,关键在于你”。
下山后。很快,毛主席与萧子升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只持续一个月就结束了,为了纪念这次游学,两人在回到长沙后还特意穿着旅游时的服装,到照相馆拍了张照片留念。
而在彼时的中国社会,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毛主席也与萧子升二人为寻找一条让中国就此摆脱黑暗处境的道路努力着。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思潮,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残余影响依旧影响着中国,这使得彼时正在寻找救国之路的人们依旧处于混沌之中。
这其中,毛主席在北京成为了以李大钊为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至此,马列主义火种深深地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也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而在这一时期,深受伯恩斯坦以及考茨基修正主义思想影响的萧子升,则立足于希望中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这其中,萧子升还曾给好友毛泽东写信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可是,随着毛主席在革命运动失败中一次又一次地吸取了经验教训,他开始意识到,而今的政界暮气沉沉,腐败的气息早已在这其中根种,想要对其进行改良,“可谓绝无希望”。这一点,让他就此毅然决然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这之后,毛主席一连两次地给萧子升写信,阐述了自己对他主张不同意的理由。1921年,萧子升回到长沙,就当前社会现存的状况而言,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才能就中国与毛主席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毛主席指着萧子升说“你去穿你的长袍马褂去吧”。
在这之后,萧子升赶赴法国留学,在回国后,他加入了国民党北平市党委负责编写《民报》。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政见,但是多年的情谊使两人依旧保持书信的往来。
然而,随着蒋介石选择与封建统治阶级为伍后,至此国共两党就此分道扬镳,这也使得毛主席与萧子升就此断了联系。可尽管如此,萧子升依旧惦记着这份情谊,甚至在1930年他在得知好友的妻子杨开慧在长沙被抓后,他还曾多番想过办法营救,但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指挥国民党政府想要将故宫博物馆南迁。可是这其中,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对故宫的文物进行倒卖,这一令人不耻的事情在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所有人都对此痛恨不已。
而因为在政治斗争中被人陷害,所以在这一倒卖案中,萧子升也被牵扯其中。这件事,让身处延安的毛主席在知道后痛心不已,不知实情的他,以为自己看错了眼,原本志向高昂的好友而今堕落至此,至此再也没有提过萧子升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故宫文物盗卖案,又在毛主席的敦促调查下,水落石出,而萧子升一连背负十几年的罪名就此得以洗清。
而这其中,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至抗战结束,萧子升一连数次赶赴法国,在这之后他与李石一起,在法国筹建了一个中国国际图书馆。最后在1951年之时,萧子升又随着这个图书馆搬迁到了乌拉圭,就此再也没有踏入祖国一步。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从国内传到国外,远在乌拉圭的萧子升听闻好友的死讯悲痛不已。已是垂垂老矣的他,自此以后精神状态就此一蹶不振,在毛主席去世的两个月后,萧子升也在乌拉圭溘然长逝,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