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伊克拉村是德令哈市蓄集乡一个纯蒙古族聚居的牧业村,牧民生产方式以自然游牧为主,畜牧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和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传统的畜牧方式,单一的收入来源,让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尤为缓慢。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这个村被列为重点贫困村,现在这里牧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1、一技之长助增收
每天早晨,德令哈市蓄集乡伊克拉村的永花都会到奶制品加工点把发酵好的酸奶装上车,然后让她的合作伙伴杨锦把这些酸奶送到市区的各个零售点,做完这项工作,才是她一天忙碌的开始。此时,永花的心情就像她身上的那件红衣服一样暖暖的,望着一罐罐注入玻璃瓶待发酵的牦牛奶,她露出了浅浅的微笑。她深知这不仅是她以后生活来源的保障,也关乎着德令哈市13个牧业村68名贫困人员的分红。
永花每天的生活忙碌且有规律,早上她都会将送来的牛奶与发酵好的酸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装入木制的酥油桶。打酥油,对这个在牧区生活了40多年的永花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她娴熟地用两手握住木柄,用全身力气压、提、旋、按,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千次,一个多小时后酥油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她再精心、仔细地把酥油捞起来,接着把打酥油剩下水进行分离,制做成曲拉。下午的时间永花则用来制作酸奶。
随着打酥油木柄的上升、下降,永花的信心也一点点在增强,生活的图景也逐渐明朗起来。打酥油虽然单调枯燥、费体力,但永花很享受这个过程。她的一技之长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和发挥,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收入,而且还帮助了乡亲们增收。
2、开良方断穷根
产业扶贫项目让永花的生活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一切都要从她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开始。
“扶贫就是要让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因此,发展产业是实现真脱贫的核心,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谈到产业扶贫,伊克拉村第一书记才让多杰深有感触。
伊克拉村是蓄集乡的一个重点贫困村。这里居住的蒙古族群众,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单一的收入来源,让这个村子在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显得尤为缓慢。永花就生活在这里。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入村后便深入牧民家开始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望闻问切”四疗法,摸清贫困对象,找准致贫病灶,因症施策开具良方,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望”,精准识别看真相。伊克拉村地处查汗哈达山区腹地,地势以高山为主,土地贫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高海拔气候,自然灾害较多,信息互通极为不便,因山区地带,给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闻”,深入调研听民声。才让多杰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深入草场,进入牧民家实地查看牧户村定居点、草场、牧场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牧民面对面交谈了解牧民生产生活情况。草场、牧民家中了解牧民所思所想所盼,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建档立卡,做到家底清、情况明。
“问”,逐户梳理探根源。首先,伊克拉村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虽然村里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但是,合作社的成立未给村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收入。其次,绝大多数牧民因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单一,眼界不开阔,缺乏创业基金及技术,导致创新不足,安于现状。第三,畜牧产品市场不景气,影响牧民增收。牧民由于不懂市场,加之今年羊肉价格走低,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切”,因症施策开良方。才让多杰与驻村工作队及村三委班子,通过深入牧民家了解牧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出良方。伊克拉村委会及扶贫工作队组织无业青年参加扶贫办承办的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驾驶资格免费培训班。定期组织慰问,确保贫困户基本生活。家里有老弱病残的为其办理医疗救助或者低保兜底。对有劳动能力,无资金、无门道的贫困户量体裁衣制定扶贫方案,做到应保尽保。
精准扶就是要扶到根上,从根源上切断穷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最终伊克拉村确定7户14人为精准扶贫对象。有的缺资金、有的缺技术、有的缺劳力、有的因病致贫……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及脱贫方案,本着这样的原则,才让多杰及工作队为伊克拉村7户14人精准扶贫对象,开出了脱贫良方。
永花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改变。
3、好政策带来好日子
“入户调查时,永花居无定所,从村干部和村民那里了解到,她在牧区虽有一人份额的草场,可是没有牲畜就等于没有收入。几经辗转才找到她。那时她还在格尔木打工,一个女人带着两个上学的孩子真是不容易。她不懂技术又没啥文化,我们就想着从她会的传统手艺方面着手开展扶贫工作。”才让多杰对记者说到。
牧民们最不缺的就是做奶制品的手艺,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牧区上的牧民来说,那是他们最擅长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才让多杰在与永花谈心交流时发现了她对奶制品加工比较感兴趣。
奶制品加工在永花的脑海里就像做家务一样简单,平常的再平常不过,她从未想到做酸奶的手艺在这里可以派上用场。永花加入的奶制品加工项目,就是德令哈满都胡联合社奶制品加工扶贫项目,该项目以打造村级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加工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为目标,进行牦牛酸奶及奶制品加工。
“真是赶上好政策了,要不然还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打工呢?我要文化没文化,要技术没技术,出去打工干的都是粗重活,而且给的工钱也不多。现在好了,不用风吹日晒,在这个奶制品加工点,每个月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儿子刚毕业工作没着落,政府给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每个月也有2400元的固定工资。好事还不止这些呢,明年村里易地搬迁的房子就建好了,到时候我还能住上新楼房。”说着摸得到、看得见的变化,永花不由地乐了起来。
同样,年过六旬的杨锦也享受着劳动带给他的满足感。在奶制品加工点见到杨锦时,他正在送货的车上晒太阳,虽然在语言沟通方面有些不顺畅,但从他的笑脸上,记者能够感受到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杨锦是伊克拉村7户精准扶贫对象中的一户,老伴身体一直不是太好,杨锦在奶制品加工点主要负责将奶制品送往市区的各销售点,有了这份工作,杨锦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每天将100多罐发酵好的酸奶送往各零售点,看似简单的周而复始,永花和杨锦他们共同的感受就是——幸福、踏实。
期盼在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下,越来越多像永花和杨锦这样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踏实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