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于公元181年出生,3岁丧母,8岁丧父,后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讨生活,可谓是童年坎坷多磨难。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一直等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才受刘备之邀出山。

在隆中的十年,诸葛亮由一个普通的青少年成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一个客居的外地人,何以立足成长为青年派的领袖?这除了诸葛亮本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他来襄阳后建立起来的人事关系。其中与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和当地豪强势力联婚又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在刘表统治下的襄阳一带,主要的豪强势力有庞、蔡、黄、蒯、马、习、杨等家,又分为在野派(庞、黄、马、习、杨)和为刘表效力派(主要是蒯、蔡)。

诸葛亮与两派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一:诸葛亮的大姐姐嫁给了蒯家,小姐姐嫁给了庞家,于是诸葛亮和蒯、庞两家成了亲戚关系,而庞家的又和习家是姻亲。这样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他在襄阳立足,免得受欺负,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

二:刘表的后妻(蔡瑁的姐姐)和黄丞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娶了黄丞彦的女儿,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父。这种关系成了诸葛亮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又是他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承彦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阳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意思就是: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对黄丞彦之女是真爱吗?也许可能是吧!但这场婚姻给诸葛亮带来的优越条件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在刘备力邀诸葛亮出山之前,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在刘表手下做事,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没有关注过。首先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诸葛亮又是在刘表的地盘讨生活,跟着刘表做事也说得过去,为何偏偏隐居隆中?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贾诩: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看不上刘表的,至于曹操和孙权也都是当世雄主,相比当时的刘备,更有机会称雄称帝,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去投奔二人一展抱负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乐毅是战国时期的名将,由此看来诸葛亮自诩有将相之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作对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时的天下大势,言语间已传达了一个信息:曹孙二人目前家大业大,少一个诸葛亮无关紧要,而你刘备正是需要一个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时值刘备落魄加上诸葛亮一顿分析,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

诸葛亮的眼光,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