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落笔胜蝶
巧姐,贾玉和王熙凤的宝贝是贾府楚子台唯一的千金。
生于七夕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知乞巧节始见于汉朝。巧姐因自幼娇贵多病,所以母亲凤姐央求与她关系甚远的刘姥姥起个名字,一是借刘姥姥的寿;二是借贫苦庄家人来起个压的住名字。因为恰逢乞巧节,所以刘姥姥用“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定为“巧哥儿”。刘姥姥还舌吐金莲般的祝祷:
“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第四十二回)
这个名字虽取得偶然,却寓意深刻,具有谶语的作用,正应了凤姐那句“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根据作者“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独特笔法,以及脂批的提示,我们可推知,后文贾府败落,巧姐落难,果然被刘姥姥所救,真真的“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第五回中有关巧姐的判词是: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所配的图是:
“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暗喻巧姐的第十一支曲是《留馀庆》: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纵观三者,相互联系,彼此映衬。平日里王熙凤持才纵性,偶然接济了刘姥姥一家,却真的给巧姐的命运埋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财富不是银钱,不是虚名,而是一位愿意在危难时刻仗义出手的恩人——刘姥姥。
再关联《红楼梦》曲之《收尾·飞鸟各投林》中“有恩的,死里逃生”句,可以推知,当贾家“家亡人散各奔腾”之时,巧姐遇难逢凶,被“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转卖在烟花巷,而恰在此时幸遇恩人刘姥姥而转危为安,死里逃生。
且不论那“狠舅”是谁,“奸兄”又是谁,但贾府败落,亲人离散,孤苦无依的巧姐,面对的是怎样的悲苦境地,更何况流落在烟花巷?是刘姥姥的不离不弃,也是刘姥姥的知恩图报,才使巧姐的命运有所转机。最终被救的巧姐,还与刘姥姥的孙子板儿结成了夫妇。正所谓,“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就是写刘姥姥和王熙凤、巧姐这样的关系的。
事实上,对于巧姐与板儿的缘分,作者在前文也有多次铺垫皴染。如第六回,刘姥姥与板儿初入贾府所到的第一处场所就是巧姐的卧室,脂批“记清”二字正是提醒读者着眼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再如第四十一回,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互换,更是“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这些零零散散的描写,正是为后文巧姐与板儿机缘巧合的结为夫妇做出的重要伏脉。虽然最终结局是居住在荒村野店的贫贱夫妻,但却拥有了侯门公府所不能具备的平凡的幸福,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生活更令人欣慰的?而对于巧姐的劫后余生,作者在第十五回也有了简单明了的呈现。此回中突然插入一段有关乡野村姑二丫头的文字,看似突兀,实则意深,来去匆匆但绝非闲笔,这实际是作者借二丫头的形象来生动的体现巧姐落难复归后的日子。所以说,前80回中秦可卿的结局是虽写而实未写,遗失后文中巧姐的结局则是未写而实已写。
《红楼梦》中与巧姐联系最紧密的物件除了柚子,就是画中的纺车。而作者描写二丫头的着力点,正是纺车,这也是二丫头与巧姐相通之处。此纺线村姑,就是彼纺线村姑的影子。那宝玉眼中无比新奇的“锹、锄、镢、犁等物”,是二丫头每日所见所用之物,日后也将常伴与巧姐的日常生活中。尤其那炕上的纺车,更是巧姐生活中的必需品,曾经的绫罗绸缎,都将被自己亲手纺线织布缝制的粗布素衣代替。所以,对于纺车,巧姐也一定会和二丫头一样倍加珍爱。而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也会把曾经养尊处优、娇贵多病的巧姐,重塑成一个质朴平实的乡村女儿,但那骨子里的贵族气息,则又是二丫头所不具备的,所以在那荆钗布衣包裹下,依然会透露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孤高之性情。
比起贾府的深宅大院,巧姐劫后所待之处,真正是近可依村,远可负郭,背山依脉,临水傍源,高可眺隐寺之塔,低可行通市之桥,再也不会像大观园内的浣葛山庄一样,峭然孤出。因此,巧姐算是真正的走进了广阔天地,实现了作者的“归农情怀”。而那人人向往的“闲适清雅”的归农情怀,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也只能是人们乌托邦似的想象,并非处处闲适,时时清雅,生活的本质除了艰辛,还有诸多困苦。人生的苦痛,除了死,还有太多太多难以承受之重,贾宝玉的“悬崖撒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而那终究是梦想,落到人生的实处,不可能人人出家为僧、为尼。
那么,人生的出路,人生的希望,究竟在哪里?
或许巧姐的结局正是作者理想落空后的另一种寄托。贾府曾经的轰轰烈烈,转变为最末一代千金的归隐田园,这种平淡舒缓的生活,也将巧姐定格成红楼众女儿不幸中最大幸之人。而巧姐之幸,源自母亲之济,又因母亲之济,而得恩人襄助,最终化险为夷。对比往昔的金尊玉贵,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安稳。
有关巧姐的这一切,当真“从这‘巧’字上”来了。
在那忽喇喇大厦倾覆之后的一片白茫茫大地上,巧姐终将成为贾府留在世上的最后一抹晚霞,虽然逼近暗夜,但随着时间流逝,黑暗总会消散,总会有迎来满天朝霞的清晨。
本文首发于以下公众号:
中国艺术研究院微信订阅号群落推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讯传播、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资源展示、学术交流等服务,为业界、学界和公众搭建交流、互动、分享平台。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创办于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是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文艺研究》以“引领学术潮流,把握学术走向,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为办刊总方针,强调现实性与学术性、前沿性与基础性、学理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提倡中国视野、中国问题、中国气派,广泛容纳文学、艺术各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优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变
从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剧烈媒介迭变,观察未来世界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