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毒不分家
《金光御九界之东皇战影》中登场的鸩罂粟别号“药神”,这个名字暗含的意思是“致命又上瘾”,可谓一出场就吸引了大堆粉丝,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鸩”这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毒药代表的神奇生物。
剧集中的鸩罂粟
传说中的毒鸟
古书中有很多对于鸩的记载:
“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 ——————《山海经》
"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处,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鸩鸟食水之处,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为鸩食蛇之故。" ————————《朝野佥载》
据传说,这种神秘的鸟出没于人口稠密、风化奢靡的江南一带,由于双宿双栖,当地人称它为"同力鸟",雌性叫"阴谐",雄性叫"运日"。阴谐一叫,阴雨连绵;运日长鸣,大旱不止,均预示了死亡的来临。
插画师sheep《妖绘卷》中的妖怪形象
这种鸟黑身赤目,体大如鹫,羽毛青黑色,专门捕食蝎子、蜈蚣之类的毒蛇毒虫,日久天长本身也就有了毒。鸩鸟毒性之大,宛如硫酸的生物载体,所到之处草木枯死,石头崩裂,毒蛇立即瘫软,鸩鸟这才上前从容进食。
鸩,吃毒蛇
如果把鸩的羽毛在酒水之类的饮料中搅拌,就可以制造出杀人的毒药“鸩酒“”,不但无色无味,而且比正常的酒水更加清亮透明,而且酒香扑鼻,勾人饮欲。但是只要沾上嘴唇,毒药会自动如腹,发作极快,将人全身鲜血化尽、脑裂而死。即使有解药也来不及施用。(《南唐书·申渐高传》)
其实只要在杯沿扫一下,让羽毛上的毒粉落下就好(图为cosplay)
鸩鸟因此获得了“文血”这个称呼。得名的原因是,据说因鸩鸟而死的人,吐出的鲜血凝结以后,会显现优美的纹理。鸩酒也因此被称为“文血浆”。
活的鸩是什么样子的?
长久以来虽然传说世界上有有毒的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直到1992年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才证实了世界上确有有毒鸟类的存在:冠林鵙鹟。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鸟类学家在大洋洲巴布新几内亚发现的冠林鵙鹟(Pitohui cristatus)十分符合鸩的特征。在oiseaux网站上有人上传了这种鸟的叫声和歌唱的音频:
这种鸟肌肉和内脏中都含有蟾毒素(bufotoxin,即箭毒蛙体内的毒素),但以皮肤和羽毛中最高。不过目前还并不清楚蟾毒素是如何进入鸟类体内的,一些研究推测,它可能跟当地的某种甲虫和植物有关。
冠林鵙鹟体内毒素化学方程式(作为一个文科生……有没有评论区的大神解释一下?)
冠林鵙鹟(Crested Pitohui )是一种鸣禽,属雀形目。体长约30厘米,虽然不像古书中的鸩一样大如秃鹫,但它确确实实是黑身赤目,一身黑羽。头上有羽冠,腹部和背部呈鲜明的橙色。因为它的身上散发着一股酸臭的难闻气味,当地人厌恶地把它叫做"垃圾鸟"。
红眼睛的鸩
岭南的诸族看重鸩鸟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朱红色的。岭南的猎户捕杀了鸩鸟以后,将它们的眼珠挖出来,在水银中浸渍三十天,鸩眼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据说,南蛮的酋长们把用鸩眼装饰的鹿皮作为求亲的聘礼,也有的拿它来装饰金银制品。
用鸩当媒人的屈原表示:我这是中了相思之毒啊!
屈原作品里出现了鸩鸟,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是说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接着他又想托雄鸩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
李商隐诗"青雀如何鸩鸟媒"继承了屈原的用意,连鸩鸟也可以托之为媒,就可以推测相思之毒已是深入骨髓了。
鸩蛇之争(同样有毒,但用处却不一样,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本着一颗善心,对社会做着善事。)
由于鸩毒的残酷性实在太过彰显,仁者一直反对使用这种奇毒。战国时,楚国的驸马共出使巴国,途中见到一人挑着一担下了鸩毒的酒正欲谋财害命。驸马共请求买下毒酒,但所带的钱不够,最后把自己的马车也一并给了对方。东西到手,他立即把鸩酒倒入江里。这个故事被作为善良仁慈的例子广为流传。
在晋代,朝廷曾下令严禁鸩毒,并不准鸩鸟过江。当时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经捕获了一只鸩鸟雏,交给后军将军王恺养护,司隶校尉傅诋立即向朝廷告发了此事,朝廷下诏宽宥了石崇,但命令立即把鸩鸟当众烧死。东晋升平二年(358年),王饶竟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并把那只鸩鸟当众烧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
求转发、求关注、求评论,嘤嘤嘤~(撒娇打滚求关注)嘤嘤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