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外公是抗美援朝老兵。1997年他去世后不久,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找到了家,手里握着模糊的旧照片,嘴里握着我们听不懂的话。
因为语言不通,家人和他边比划边聊。原来他就是那个太姥爷曾在战场上救下来的朝鲜男孩。1917年,太姥爷出生在辽宁新民县姚堡乡和平村,家人为他取名冯生,希望他能一生平安。太姥爷年轻时勤快能干,为人耿直,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村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太姥爷二话不说要去报名当志愿军。太姥姥死死拉住他的衣服,哭得撕心裂肺,刚满9岁的姥姥紧紧抱住他的大腿,哭喊着“爸爸别走”。不少村民也堵在他的家门口,生怕战场上子弹不长眼,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
可性情倔强的太姥爷还是毅然加入了志愿军,带上一块太姥姥绣的手帕和一张全家福照片,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起初,太姥爷在后勤担架队。那时,敌机轰炸不断,防空洞都被炸穿了,太姥爷是靠着一堵矮墙才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伤员越来越多,前线的人越来越少,太姥爷又请求奔赴前线。那时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送信,在不熟悉路线的情况下,太姥爷边摸索边打听。不料突遇一架敌机侦察,一通机枪扫射,子弹就在他耳边嗖嗖飞过。幸亏太姥爷瘦小灵活,才捡回一条命。把信送到目的地后,太姥爷一下子瘫倒在地,半天都站不起来。从那以后,战友们都管他叫“飞毛腿”。
战争接近尾声,太姥爷一次清理战场时,在废墟中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朝鲜小男孩,就把他带回部队,和大家一同吃住,还教他一些简单的中文。因为不知道小男孩叫什么名字,太姥爷就给他取名叫冯生善,希望他一生平安,更要一心向善。离开朝鲜时,太姥爷无法带冯生善离开,就百般叮嘱他要好好活下去,并把他上战场时带去的那张全家福作为两人最后的信物。
太姥爷回国后,复员回到新民县供销社工作,过上了平静安稳的日子。但是听妈妈说,太姥爷还是会时常念叨起冯生善。他一直有个夙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冯生善一面。
遗憾的是,几十年后,两人却以这种方式“相见”。在比比划划的交流中,我们大致了解到,冯生善多年来一直挂念着救过自己一命的太姥爷,一找就是几十年,终于找到太姥爷的住址。
虽然语言不通,但言谈举止间,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冯生善对太姥爷的感激之情。天不遂人愿,如果太姥爷还健在,能亲眼看到自己当年在战场上救过的孩子今天的模样,该有多么欣慰。
战火无情,大爱无疆。我想,这正是对太姥爷与冯生善之间这段情缘的最好写照。
(相甲奇、邹 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