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龙门一定要让龙门走向天下!
“龙门”也被称为“宇文”,以豪治秀闻名。
《尚书·禹贡》中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是有关“龙门”最早的记载。
我国地名冠以“龙门”的,有九处之多,而大禹所凿龙门正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游览此地,留下了无限的感慨。千百年来,多少风云猛将,挥戈跃马写下了今古传奇。秦风汉雨的浸渍,给龙门留下了无眠的记忆。唐月宋星的抚爱,让平地之雷夜夜唱绝。
龙门永远是神奇的,它象一位少女亭亭玉立,含情默驻,勾住了过往游客的情魂。它象一位智者,把旗挥舞,指引着赤裸的纤夫激流勇进。
龙门之奇止于神。
《史记·夏本纪》曰:禹受命治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四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可见,大禹凿开了龙门,龙门也成就了大禹的千秋伟业。几千年来,当地还在流传着禹凿龙门、大禹锁蛟、禹王植树等故事,黄河两岸至今还保留着禹王洞、米汤庵、梳头启等古迹。
龙门之奇在于险。
龙门是秦晋咽喉,系西北与华北联系的枢纽,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穆帝末年,秦王苻坚领兵,取道龙门渡,眺顾河山壮丽,赞叹地说:“美哉!河山之”。并引汉娄敬称赞说:“‘关中四塞之固’,真不虚也”。这是从军事和政治角度估量龙门的要害形势。晋襄公、周武帝、李世民、李闯王等从此渡河,掠池夺地,成就伟业。抗日战争时期,禹门口一战,三百中华儿女用身躯阻挡了日寇西进的铁蹄。1948年,王震率人民解放军挥师渡河,横扫西北。龙门的空气里,至今还飘荡着当年战火的烟味。
龙门之奇在于境。
东汉桓帝时人李膺,任司隶校尉,对朝政败坏很不满,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因民意所归,德高望重,誉满海内,士人争相投谒。凡被接纳的,即称“登龙门”。东晋王衍通玄学,善谈老庄,妙语丛出,析理入微,朝廷官员,在野名士,慕名钦佩,誉为“一代龙门”。南朝梁代任昉,有才思,工文章,为竟陵王西园的尊客,凡参加宴会者号“龙门之游”。武则天称制登极后,于延载年间御驾游龙门,顾视河山之胜,命随臣赋诗,先成者即以锦袍赏赐。左史东方虬得锦袍,人还未坐定,宋之问诗复成,文理兼美,乃夺锦袍穿上。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有“一登龙门,声价十倍”之句。龙门成为一种至高的境界。
龙门之奇在于秀。
龙门景致独特,山峰对峙,大河叠浪,波涛汹涌,喷雪轰雷,大自然和人工造化,赋予龙门秀丽的风景群。曲栈连云、鸣泉漱玉、悬崖挂月、秋水归帆、层楼倚汉、飞阁流丹、春鳞汲浪、空谷惊雷等龙门八景,曾经驰名华夏并载入史册,至今仍令游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司马迁、郦道元、李白、王通、王勃、薛瑄等一代名士留下了千古绝唱。
龙门之奇在于通。
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成就了晋陕峡谷黄金水道。千百年来,黄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晋陕蒙豫无数的货物从此航运各地。清末民初,仅龙门从事长途运输的船只就有千余只,专给古渡航运服务铁匠铺就有十几家,旅店、饭馆以及各类商店数十家。每当船队出航日,渡口上人流如织,船工号子渐行渐远,黄河波涛依然余音绕梁。
千百年来,禹凿龙门已成为一种精神,鼓舞着当地群众奋发向上。
大禹凿山导河,造福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克勤克俭,其忠不违的敬业精神。鱼跃龙门,化而为龙,是锲而不舍的向上精神。龙门船工激流险滩,把手弄潮,是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这三种精神化而为一,成为龙门精神的精髓,引领龙门人奔向了现代和谐之路。
如今的龙门,已成为人文景观和自然造化的综合实体,成为中外人士旅游瞻仰的胜地。
天下龙门,必然让龙门走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