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有关好书的微信名字

时间:2023-02-14 17:11:4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封面记者张杰实习吴玉科

到了小雪季节,书香润巴蜀。

2022天府书展将于

本周五(11月25日)上午开幕。

作为天府书展的东道主,“出版川军”将整体亮相,各家出版单位也将拿出自己的精品图书参展。在一大波川版好书即将亮相之际,封面新闻记者精选15种川版好书给予重点推荐介绍,给逛天府书展的读者一份逛展、购书参考。

想要了解更多的川版好书,乃至全国的精品图书,可以选择到天府书展逛展!2022天府书展 展场分为线下和线上。线下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1号馆设主展场,在各市(州)设分展场。线上则以“文轩九月”小程序为主体设“天府书展·云世界”主展场,并联合多家网络平台建立“天府书展·云世界”协同展场。

今年的天府书展是第四届,规格和品质逐年提升,已被业内公认为是全国四大书展之一。作为天府书展的永久主宾团的中国出版集团,将组织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23家出版单位,携4000余种好书参展。作为年度主宾团的上海参展团,则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高校出版社联合体、上海社科文出版社联合体所组成的三大出版方阵组成,共37家出版单位,精选社科、文学、艺术、科技、少儿、教辅、生活等2500多种沪版精品图书亮相本届天府书展。

《四书》(对译本)

一本面向大众的

中华文化经典普及性“案头书”

王启涛 杨世文 温浚源 张卉 译

巴蜀书社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蕴含着儒家核心思想,体现着古代先贤的哲思和智慧,跨越两千多年时光,至今读来,对我们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这本《四书(对译本)》,是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项目成果之一,按照准确、简洁、流畅、优美要求,打造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华文化经典普及性“案头书”。

译者团队由四位专家组成:西南民大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王启涛,川大古籍所研究员杨世文,川师大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温浚源,西南财大教师张卉。四位专家前后耗时一年多,经过多次精打细磨,讨论修订,数易其稿,才最终定稿。还邀请到获得过“最美的书”奖的图书设计师许天琪担任设计,通过舒适的版式设计,让大众在良好的阅读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知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义所在。

《瓷器改变世界》

从外销瓷的前世今生

再现波澜壮阔的“瓷器之路”

江建新/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不仅受到国人的普遍喜爱和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同时,也受到外国人的欢迎,是海外贸易中十分重要的商品。中国外销瓷器被认为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商品”。这本书的主题就是重点讲中国古代瓷器中“外销瓷”走向世界的历史,勾勒出从8世纪到18世纪期间,一条波澜壮阔的“瓷器之路”。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江建新及其带领的编著团队,以史证瓷,以朝代为经、地理位置为纬,讲述散落在近至朝鲜半岛、远至非洲的中国瓷器,勾勒从8—18世纪瓷器外销的重要节点和贸易路线;又以瓷证史,从出土、出水以及传世中国外销瓷器和世界各地的仿制瓷器入手,展现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力。

《成都传》

呈现成都浓郁而独特的

西南气质与诗意空间结构

蒋蓝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近些年,蒋蓝已进入巴蜀人文田野考察和研究型写作的深水区。他愈发感到战战兢兢,颇有如履薄冰之感。开写《成都传》的蒋蓝,目标是从神话、历史、考古、民俗、 风化、经济、建筑、动植物等领域进入,并由文学笔法落地。他此时也清晰意识到,掌握史料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远非把《成都通史》压缩而成一部“简史”那么简单。他把自己过去20多年研究、写作蜀地所积累的经验、心得、功底,全部用在这部《成都传》里。

给人写传不容易,为城市写传也难。尤其是为成都这么一座庞大、丰富的城市(成都是中国唯一的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改、城市中心未移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传,更是高难度工作。蒋蓝的《成都传》聚焦这座城市纵横四千余年时空,呈现其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

《百年变迁:

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

影像重逢》

印开蒲 王海燕 朱单 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是一部以影像对比的形式,真实、立体展现中国西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西部大开发20余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光辉成就的时代佳作。

该书通过东西方两位植物学家跨越百年、穿越时空的影像“重逢”,以1899年、2009年、2019年三次拍摄的250余组新老照片的影像对比,直观而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特别是近十年两次拍摄的影像对比所体现的巨大变化。

《西行影纪》

马晓峰 庄钧 主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34至1941年间,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家庄学本,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时之长、地之广,在类似考察中实不多见,且留有数十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和旅行日记。直至20世纪末,他的影像日志才被逐步发掘,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西行影纪》以庄学本三次出行的路线为线索,共分为三册,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和考察笔记,内容丰富,同时还邀请了影像人类学学者朱靖江先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导读。《西行影纪》呈现给我们的是影像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先生的十年西行之旅,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和

北方草原艺术》

沈爱凤 等 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全书分为两卷,共150万字和1158幅图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丝绸之路东西方艺术交流、中国西北部古代艺术和北方草原艺术。

作者们以宏观的文化视角整体地考察了亚欧大陆各文明所属艺术之间的关系,厘清了古代西域历史文化的脉络,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中国视角、东方视角构建了亚欧大草原古代艺术理论,使西域文化艺术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意义。

《凉山叙事》

“ 一封写自大凉山的长信”

罗伟章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为了写好凉山,罗伟章深潜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喜德,驻扎深入采访两个多月。白天采访,晚上整理,阅读,做笔记。看了很多书,人文历史社科,做了30多万字的笔记。最终写出这部反映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非虚构文学。

罗伟章记录了脱贫攻坚过程中诸多令人动容的人与事,也陈述了自己的多维观察和思考,整部作品情感饱满,思想深刻。罗伟章两赴凉山,以信札的形式,讲述彝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叙事从容有度,情感真挚热忱,完成了这个融现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炉的典范文本。

《三星堆:青铜铸成的神话》

考古专家关于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讲述

王仁湘 著

巴蜀书社

2021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再次大发现,青铜神树、铜顶尊跪坐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大青铜面具、金面具等文物出土,引发了对三星堆新一轮探索和研究。

本书中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关于三星堆器物、纹饰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这些文章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其中包括最新发掘的3至8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人像、神坛、屏风座、玉琮等珍贵器物。

全书不仅图文并茂地勾勒了神秘的古蜀文化,也展现了古蜀时代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二版)

线上手机终端检索也能查字典

宛志文 主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想要明白汉字有多了不起,有一部大型汉语字典不可不看,这就是收录六万多汉字的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不仅是国家重大文化成果,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袖珍本第二版全书计450余万字,立足于普及和实用。本版本保持《汉语大字典》“收字最全”这一招牌特色,保留了大字典所有楷书字头及音项义项;查检快速。本版本吸收近20年研究成果,吸纳最新的科技术语,并对人名、地名、释义、例证等进行了更新;对照《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繁简字作了必要的调整。为顺应融合创新的大潮,出版方还配套推出了《汉语大字典》微信小程序,通过设置拍照识别功能、文字输入功能,进行线上手机终端检索,推动汉字智能检索、网络检索权威化、规范化发展。

《我用一生爱中国:

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谭楷 著

天地出版社

伊莎白·柯鲁克是加拿大人,1915年生于中国成都。她在华西坝长大,在四川、重庆等地从事过人类学研究,还参与新中国建设,投身英语教育事业。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经历,让她从小就对中国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谭楷为了写好这个人物,做了大量的采访和实地考察。这本书用35万字和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的百年人生故事。

《妙手神工:

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大百科》

用科普形式帮助青少年

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

赵洋 主编

天地出版社

这是一本弘扬科学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读物,由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为青少年读者打造。以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区内容为蓝本,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自然科技”“衣食住行”“建筑与艺术”“四大发明”“闲时意趣”五个主题版块出发,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科技成就与创新精神,帮助读者寻“根”知“底”,博古通今。

书中通过梳理中国科技发展史,对比古今科技,拓展延伸校内知识,不仅能让青少年读者清楚了解到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发明创造,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还能让他们在科技浪潮中感受“科技强国”的魅力。

《中国蜀葵——走向世界的丝路之花》

以图证史“再现”蜀葵如何走向世界

成都市植物园 编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蜀葵是唯一以“蜀”命名的中国古老植物,在我国有至少2000年的栽培历史,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本土植物之一,15世纪以来备受西方画家青睐,深受当代世界各地园艺爱好者喜爱,堪称最具世界知名度的蜀地之花。

作为国内第一部完整梳理古老乡土植物蜀葵文化源流的植物文化小史,本书编著者从数千幅画作、大量史籍和诗词歌赋中,全面总结了中国蜀葵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文化内涵。全书分蜀葵小史、蜀葵在华夏、蜀葵走向世界、今日蜀葵四章,运用“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呈现其通过丝绸之路影响西方的脉络,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

《花盐》

从花盐入手讲述小城的历史

龚静染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川盐入黔、川盐济楚、盐务稽核、战时盐务、永利化工、川盐股票……中国近现代盐业发展的每一步,四川乐山五通桥都参与其中,并常常成为其中的主角。一个川南小城,三百年沉底盐史,说尽了川盐的沧桑。《花盐》是龚静染的小城系列作品之一,聚焦乐山五通桥,以当地花盐产业为纽带,串联起从清初到现在的三百年。全书分卤泉涌、凿井之地、鹾商春秋、西迁重镇、戏里有盐、咸味江湖六部分,既是小城三百年发展的时间线,也完成了六个维度对小城的解读。作者龚静染集中于对花盐的讲述,突出了小城与盐的历史关系。

《宋茶》

从一片茶叶走近宋代

李开周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茶,一不能充饥,二不能御寒,好像没什么用。可是当你着急上火的时候,一碗茶冲下去,火气就消了;当你抓耳挠腮苦思的时候,一碗茶冲下去,灵感往往就来了。《宋茶》是作家李开周以宋代茶道为主题写作的一本科普著作,分为宋茶概况、采茶、做茶、喝茶、宋茶的源流和演化、茶典的释读六个主题。

就茶在宋朝的品类、程序、背后文化做解读,以宋朝为主轴,对古今的茶道做说明对比,通过茶叶文化,将一个远去的朝代轻松勾勒出来。

《唐词里的中国》

从诗歌里窥见广阔的中国历史面貌

狐狸家 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读懂诗的唐朝,才能真正读懂唐朝的诗。《唐诗里的中国》是一套将文学与历史巧妙结合的唐诗拓展阅读绘本。

本书作者立足百余首唐诗,提炼诗中的“历史课”,上至王朝兴衰,下至百姓生活,通过十四个主题章节,让孩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诗中的唐朝,看遍唐诗里的历史万象,厘清唐诗里的文史脉络,从而真正读懂唐诗,体味唐诗之美。每首诗里流传最广的那句叫做“诗眼”,其实除了“诗眼”,唐诗里还有一种说法叫“历史眼”。通过“历史眼”,我们可以更深入全局地理解唐诗,看到唐诗背后广阔的中国历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