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上海红茶馆—上海红茶馆填词?

时间:2022-12-05 09:30:1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滑稽戏艺术家王汝刚:海派笑星少只因北方人不懂南方人的笑点

文/图 人物在线记者 李晓璐

上世纪90年代,由刘青云、潘虹、王汝刚主演的电影《股疯》曾一度风靡荧幕,这部电影有两个版本,其中一版为沪语版,较之普通话版,沪语版《股疯》因贴切表现了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而更具特色,引发当年热议。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再次将沪语推向了荧幕前。

作为早期沪语电影《股疯》的主演之一,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王汝刚感慨着“地方语言需要被保护”的同时,也强调了“艺术不能撒狗血”,“《罗曼蒂克消亡史》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故事,所以片中人物说了上海话。但如果不是为了表现某个特定时间、人物、或者特色,而随意使用方言,那么意义就不大了。”

王汝刚在表演中。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曾一票难求

12月中旬的一个早上,记者在上海文艺中心10楼见到了王汝刚。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王汝刚刚结束了滑稽戏《幸福的红萝卜》的艺术研讨会。虽已花甲之年,但王汝刚的工作行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并多以推广滑稽艺术为主,其中有一项工作是宣传即将于2017年春节期间在电视台播出的8集贺岁片《七十二家房客》,王汝刚亦参演了片中流氓炳根一角。

早在1958年,讲述了解放前上海底层市民生活故事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就已声名鹊起。改革开放后,重新登台的《七十二家房客》不仅轰动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各地都具有一定影响力,而彼时年仅26岁的王汝刚就已是其中一名房客“小皮匠”的扮演者。王汝刚回忆道:“当年《七十二家房客》演出时一票难求。大冬天,许多戏迷连夜边烤火取暖边排队买票,后来火势太大把消防车都喊来了,业界就说《七十二家房客》火了。”这部滑稽戏一火就是几十年。2006年,王汝刚还曾带团出访日本演出该戏,他也成为最早将滑稽戏推向海外的艺术家。

“滑稽戏虽然有语言限制,但艺术是相通的。比如我们去日本演出时说的也是上海话,但我们会邀请日本演员出演其中的房客,并打上字幕,当时演出效果就很好。”王汝刚这样说道,“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还常去广东地区演出,学广东话,并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表演。有一次,我和李九松受邀在广州演出,我一下火车就去了天河一些集贸市场瞎转悠,现场学广东话。后来上台前,我来不及与李九松对词,便在台上即兴说了好多广东话,李九松听不懂,却也能与我配合的天衣无缝。只是下了台后,他把我骂的可惨了。”言罢,王汝刚自己也笑了。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争论中产生艺术火花

“老娘舅”李九松是王汝刚的搭档,两人在一起合作了35年,也曾红过脸、吵过架,但最终都能在各自的退让中化干戈为玉帛。在王汝刚的眼中,李九松是他工作时的搭档、老师,生活中的朋友、家长,是默契让他们能在艺术上越走越远。“其实许多艺术上迸发的新火花就是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争论。”王汝刚说,即便如今,他与李九松还依然坚持在台上搭档说戏。

但奇怪的是,这一对默契的“好哥俩”却鲜有在全国性综艺喜剧节目上露脸。事实上,近十多年来,海派笑星似乎一直无缘全国性综艺喜剧节目,而这些节目里的演员也多以北方人为主,北方喜剧人几乎霸占了喜剧届大半个荧屏。对此,王汝刚解释道:“一方面受到语言限制,北方比较难理解上海话的笑点;另一方面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这对用地方方言演出的滑稽表演而言是致命打击。”

“不过好在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保护地方方言的措施,滑稽戏也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及方言保护,王汝刚感触很深,他说:“语言似一座城市的血液,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被传承、保护。像《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也是传播沪语的一种方式。”不过,王汝刚建议道,“只是与其让演员那么辛苦学习上海话,说得别别扭扭,不如考虑使用会说上海话的配音演员配音更恰当。”

王汝刚和李九松。

从事喜剧艺术,信奉严肃人生

王汝刚从艺近四十年,曾获得过的艺术奖不计其数,塑造过的例如“小皮匠”、“滑稽王小毛”、“红茶馆王老板”等艺术形象更是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少有人知道,早年王汝刚作为知青从江西回到上海时,还曾在工厂里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厂医。但因为太热爱滑稽表演,出身书香世家的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扎进了曲艺世界。

如今王汝刚身兼数职——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等,工作上的繁忙让他无暇顾家,幸好家人对他的工作是支持的,王汝刚说儿子曾开玩笑称:“爸爸,你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是大家的,是为众人播撒欢乐的滑稽演员。”

事实上,王汝刚的“忙”不只是这些年头衔变多了之后才有的情况,在他刚入剧团时,他就已经是个“大忙人”了,那时忙得甚至没有多余时间与爱人谈恋爱,每天只得在爱人下班坐巴士回家的路上见一面,后来这段恋情还被人戏称为:巴士恋情。

王汝刚的“忙”不仅体现在舞台上,空余时间,他也忙着琢磨如何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他称自己是“无事走走三百里”,看看有无趣事、学学路人神态,“贴近生活的表演才是好的表演。”王汝刚说得颇为认真。迥异于舞台上用说学演唱的方式逗乐观众的滑稽演员形象,舞台下的王汝刚展示给记者最多的神情是认真和严肃。王汝刚说台上不等于台下,“从事喜剧艺术,信奉严肃人生”就是他一贯信条。

王汝刚。

对话王汝刚:

喜剧不能洒狗血

人物在线:您当年拍摄《股疯》时,是怎样的情况?

王汝刚:《股疯》的导演是香港人,但编剧是上海人,演员多来自于滑稽剧团。因为当时是模板制拍摄方式,即导演给一个场景和需要达成的效果,具体台词、内容可由演员进行调整,所以当时拍摄时演员的发挥空间很大。因为演员多为上海人,所以大家就会把生活中一些小细节、口头语融入电影中。因此沪语版的《股疯》内容丰富、台词妙,更贴切当时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

我记得1994年的元旦,《股疯》同一时间在全国各地按地区划分,投放了沪语和普通话两个版本,并一炮打响。影片播出后,潘虹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完全是众星拱月,她也因此片获得了金鸡、百花两项大奖。当然潘虹拍摄电影时也很努力,我记得她为了演好公交车上售票员这一个角色,还特地跑到公交上体验售票,结果被乘客们都认了出来。

人物在线:作为早期曾出演过沪语电影的艺术家,您如何看待方言类电影,包括最近热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王汝刚:电影还是更大众化的艺术方式,应该尽量避免区域性。若一味追求地域性,语言不为内容服务则不免得不偿失。不过据我所知,《罗曼蒂克消亡史》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故事,使用上海方言是恰当的,能更为贴切表现上海的故事。只是与其让演员那么辛苦学习上海话,说得别别扭扭,不如考虑使用会说上海话的配音演员配音更恰当。”

人物在线: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喜剧人及喜剧节目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王汝刚:一个好的曲艺家应该是名杂学家,有一定的鉴赏力,对社会动态有自己的观点,基本功扎实。现在一些许多选秀节目出来的喜剧人其实基本功都很扎实、形象也好,但是缺乏创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创作出来的节目可能缺乏新意,好的节目应该接地气,表演动人,万万不能洒狗血。

人物在线:海派笑星为何少有出现在全国性综艺节目上?

王汝刚:不是我们胆怯,而是节目的设置我们而言不够公平,比如有些选秀节目,评委都是北方人,比较难理解南方的笑点。我们并不缺乏自己的特色,将来有好的机会好的平台,我会考虑参加这种活动。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