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县古城香庙黄村有成千上万村民,他们都被称为“果”。
因为这个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要想用他们自己的名字存款、买房,都办不了,只好用媳妇的名字。庙荒村的干部正标说,这个怪姓本应写作“鉏”,在推行简化字后,“鉏”被简化成了“钅且”,结果电脑上无法打出,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7月7日《安徽商报》)全国有不少罕见姓氏之人,而正是有关部门不肯迈出方便群众的“一小步”,才往往让人们遇到“大麻烦”。提醒
主动地“从镕应对”
“钅且”是“鉏”的简化字,就是这个简化了的字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困惑。孩子高考的时候只能有名字而没有姓;成人务工的时候只能坐汽车不能坐火车;购买房产的时候只能写上妻子的名字。当然,当地的警方还是很人性化的,在村民提出恢复繁体字“鉏”作为姓的时候,警方照办了。但是,修改的只是身份证和户口簿,而以往办理的学籍、房产等等证件已经没法修改了,困难依然摆在面前。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里,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无路可走的。
朱镕基在上海主政的时候,当地报纸刊发他的报道,是可以打出朱镕基的“镕”字的。但是,上海的报纸当时使用的并不是电脑排版,而是铅字印刷。铅字是人工刻出来的,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而到了北京之后,各大媒体都是使用电脑排版。当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个“镕”字电脑打不出来。就连《人民日报》刊发朱镕基报道的时候,也是需要拼字的。也就仅仅是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现象就改变了。电脑里可以打出这个“镕”字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开展了小小的研究,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其实,对于安徽这个村子村民的“钅且”姓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并不代表无法从技术的角度来改进。关键是没引起重视。它牵涉到了上千名村民的生活。在动车时代不能坐火车,而仅仅是因为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这也太不方便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问题推给警方,毕竟他们不是科研人员。但是,当地警方和政府也不是没有责任。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甚至可以反映到公安部,由公安部出面协调专家破解技术上的问题。也就是两个偏旁部首的问题,我想解决起来是不成问题的。
但愿,有关部门面对这种问题,要像当年重视“镕”字一样重视这个打不出的字。要多些主动地“从镕应对”,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郭元鹏
质疑
权益岂能被“简化”
姓名权是自然人对自己姓名的专用权及设定或者变更的自由决定权。姓名权之所以被认为是自然人的人格权,是因为它是能够标表自然人作为存在的符号,姓名权不仅是一种人格权,同时也具有身份权的特征。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姓名的使用不受他人干涉,当他人超越权限范围擅自使用自己姓名时,可以对此加以禁止。这是姓名权的本质,是很多国家的民法典作出规定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4条规定:“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填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居民身份证用汉字登记的内容,可以决定同时使用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文字。
鉏姓,作为姓氏,受到法律保护。鉏姓的“鉏”被简化字简成“钅且”,电脑上打不出,不应该从权益保护中随意删除剔出,简化字也不能将姓氏权益“简化”,完全可以用鉏姓符号替代。简化字不是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罪魁祸首,电脑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电脑是死的,人是活的,电脑是靠人掌握的。为什么抱着简化字的死脑筋不放呢?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简化字可以有,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被简化。鉏姓的“钅且”,完全可以使用鉏。岂可因为电脑打不出“钅且”,就置公民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假如夫妻都姓鉏,因为简化字打不出,难道一律要改姓不成?鉏姓只是个案,但是如今百家姓何止百家,如果遇到电脑打不出的姓氏,他们的合法权益就活该被删除?这不是简化字的问题,也不是电脑问题,还是人脑问题,法律意识问题以及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值得我们提上“法律议事日程”。
左崇年
评价
服务态度有问题
“鉏”,现代词典里说是“钅且”字,音同“举”,为锄头之意,也有念成“除”——“CHU”的,但作为姓氏时念“chi(第二声)”——“迟”也。这个姓,本来并不“怪”,只不过自打汉字由繁体字改为简化字而有了电脑之后,麻烦也就来了。报道里说,鉏姓聚居地较集中的地方为蚌埠、蒙城、嘉兴,而“百度”里还说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也有鉏姓人士居住,可以说,受到“鉏”字困扰的起码有数千人之多,他们都遇到过这一堆“民生之苦”。
“鉏”之“民生之苦”,也是一道民生考题,考验着人民政府以及相关机构,是不是“把老百姓顶在头上”,是不是“把消费者顶在头上”。
当庙荒村七八百名村民联合提出要求将“钅且”姓改回“鉏”,公安部门于身份证和户口簿上改回来了,但,这只是“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考试、上学、就业、消费等诸多难题仍没解决。
现在问题是,“”姓改回“鉏”,公安部门能做到,教育等部门,还有银行、火车站等企业仍不能“改回”,相关方面还有可能仍是那么一句“官腔”——“电脑上打不出来”。“电脑上打不出来”,不应该是“粗陋服务”的挡箭牌,同样的,公安部门也使用电脑,人家不是照样“改回”来了?再者,在中国,电脑的使用也不过是最近二十年的光景,即便有封建思想,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难道“电脑上打不出来”就不能想出“手写+盖公章”等变通的办法来?
在中国,原子弹能爆炸,卫星能上天,“钅且”回归“鉏”,根本不是个“难题”,说到底,还是个“服务态度问题”。
张传发
支招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类似这样的事何止蚌埠一家,据《齐鲁晚报》报道:“上面一个‘彡’,下面一个‘且’,它与‘陕’字同音,是山东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高庄村许多村民原本的姓。已改姓‘冼’的冼长友说,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姓太生僻,‘我们村200多人都改了姓了。’”2009年,辽宁卫视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繁写的‘门’里加个‘台’字,这个字念‘侠(音译)’。重庆一位老人家就姓这个字,他可相当的郁闷。因为电脑老是打不出这个字,坐飞机、找工作、安装电话他不得不临时改姓。”同样的事情也曾在南京发生过,估计全国这样的无奈远不止这么几起。
电脑给人带来便捷也给人造成麻烦,改姓之恼就是一例。但是,电脑也是人脑设计好了的东西,归根结底,怪姓之恼不怪电脑怪人脑。改姓不是小事,在中国这个十分讲究传统的民族中,对自己的姓氏十分看重。老祖宗留下的姓氏代表的是血脉的根基,是家族的源头,是不变的亲情。自从父系时代开始,子女随父姓就成为亘古不变的铁律,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淡忘了自己的根系。俗话形容得意忘形的人会说:“都忘记自己姓什么了!”因此,姓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不能忘记。但是,随着办事的电脑化,电脑不认可的姓(即字库里没有的字)就给那些生僻姓氏的人们带来了许多麻烦与不便,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选择改姓。
有没有其他的变通方法使生僻姓氏的人们既畅通无阻又可以保留祖宗留下的姓氏不改呢?有人这样支招:可以试着多用几个方法,打出生僻字,然后储存这个字,需要时复制粘贴即可。
第一,插入字符法新建一个Word文档,无论用什么输入法,先输入生僻字的偏旁,用鼠标选中,然后选取菜单命令“插入→符号”,窗口处于选择状态的,就是字库中生僻字偏旁,后面都是与这个偏旁有关的字,可能会找到你想要的字。
第二,全拼输入法全拼输入法收录了很多生僻字,但只适用于自己知道读音的生僻字。
第三,AdobePhotoshopCS造字法这个方法稍微复杂一点,其实就是做个小“图”。
汉字凝聚了悠久的文化,不能因为一些技术原因就取消了。俗话说,活人还能被尿憋死?只要愿意,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看服务态度的问题。心中装着群众,再难的姓氏也能找到解决的途径,虽然麻烦一点,花费的时间多一点,但这也是考验服务人员的为民服务质量优劣的选项。另外,国家智库特别是电脑软件专家也该着手创建新的、更完整的字根表和建立新的字库了。
胡子民
■三言两语
●当地的村妇说:“丈夫一张银行卡都没有,钱都是我保管。”想管钱的嫁过去吧。
——牛广江
●哪个银行那么差,我用五笔都能打出来。
——靳祥
●中国姓氏复杂,除了大姓以外,有很多小姓和怪姓,如:毒鸡、醋、油、门、刘付,很有意思。
——张钧
●哈哈,对奇怪姓氏的人有特殊的好感。
——连伟
●我有个朋友姓母亲的母!我们开始都叫他母哥!可怎么叫都觉得别扭,有的就改叫小母,又觉得像叫保姆(有个小品里演的)。慢慢发展,我们现在亲切地称呼他为母母!亲切又不别扭。每当个别男同事用特别温柔的语气呼唤他的时候,他都觉得特别毛骨悚然。
——刘小外
●姓这种东西不是物以稀为贵吗?越是稀少越是高贵,越是偏僻,越是有典故啊。我们老师说了,看上去奇怪的姓往往之前是名门望族呢。
——张小倩
●不作为啊。
——孙清雅
●根据资料显示,关于鉏姓的渊源说法较多的为,鉏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著名神箭手羿。好高大上的感觉!
——王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