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姓氏来自春秋时代的秦朝,魏也不例外。当你使用“结草戒丸”来表达对别人的感谢时,千万不要忘记它的来历。这个词本来就和卫星人有关。
魏姓,来源也有多种。
第一,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毕万之后。周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毕国被西戎攻灭后,其孙毕万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并因功被赐魏地为邑,此后他的子孙便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三家分晋,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了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被秦国灭掉以后,很多魏国人就以国名为姓。这一支号称魏姓正宗。
第二,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战国时秦昭襄王的国相叫魏冉,本是楚国人,芈姓,后来改姓为魏,他的后人也就姓魏。
第三,外姓改成魏姓。比如说南宋的时候,有个大学者叫魏了翁,本姓高,因为过继的缘故,改姓了魏。关于他的姓氏还有一种说法是,魏了翁原来就姓魏,只不过因为他的父亲被过继给了舅父,改姓了高,后来魏了翁本人又被过继给了他的亲伯父,这才回归本姓魏姓。
另外,满族、佤族、鄂伦春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朝鲜族等兄弟民族中都有魏姓。这些民族当中的魏姓,有改姓的,也有汉人融进去的,慢慢地就被他们同化了。
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 [8] ,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 [9] 。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堂号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魏姓名人多如泉涌,俯拾皆是,比如三国时的魏延、盛唐时的魏征。有很多典故也跟魏姓相关。这里讲一个生僻的。
这几年,我们一直特別强调一个概念一一感恩。古时候,人们表达感恩之情常会用到一个词:结草衔环。比如《陈情表》里就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说法。意思是我活着的时候,肝脑涂地,死了以后,还要把草扎起来报答你。“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这个故事有几个版本,未必和《左传》相同,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个宠妾叫祖姫,他네非常宠爱祖姬,据说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他都要为祖姬向家人交代几句话。一个男人宠爱一个女人很正常,一般的男人出征之前多半会这么说:“万一我回不来,你们好好照顾她。”但魏武子不是,他说的是:“万一我战死了,就让祖姬改嫁,不要眈误她的青春。”这话了不起吧?爱她就不要耽误她。且慢!这时候魏武子是这么说的,后来他得了重病,临死之前在遗言中又说到了祖姬。家人就说:“知道了,让她早点改嫁嘛,不要耽误她的青春。”结果魏武子怎么说的?“不,让她陪葬。”家里人彻底懵逼了,心想:“你原来不是这么说的啊?这叫办的什么事儿嘛!”幸亏魏武子有一个好儿子魏颗,他认为:“爹这肯定是糊涂了啊,他清醒的时候是舍不得祖姬的。”所以,魏颗就没有让祖姫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魏颗这样做实属难得,要知道,在古代,爹交代的话不照办,可是大不孝。
这事还有续集。后来,有一次魏颗眼秦军交战,碰到了一个叫杜回的名将。两个人对打,魏颗打不过他,就一路后退,而杜回就一路飞奔追来。等魏颗退到一片草地时,他忽然发现,原来步履如飞的杜回突然踉踉跄跄摔了一大跤。魏颗一看,哎呀,机会来了!回过头去就把杜回抓住了,最终击败了秦军。交战结束后魏颗就想:这事蹊跷啊!于是回去査看。结果在那片草地里发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这位老人瘦得不成样子,正躲在草丛里给草打结编成草环呢。杜回就是被这些草结绊倒了。魏颗就问:“老人家,你是谁啊?”那个老人说:“公子,我就是祖姬的父亲。你救了我闺女一命,让她改嫁了。我年纪大了,无以为报。我平时特别会结草,今天白天正好看见你和别人打仗,我就把那个杜回给绊住了。”这就是“结草”的典故,教人要感恩,要知恩图报。
“衔环”也是一个典故。东汉时有个人叫杨宝,他九岁时在山上捡了只受伤的黄雀。杨宝对黄雀特别好,不仅给它治好了伤,还好好饲养着。等黄雀伤好了,他就把它放了。过了几天,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黄衣童子手里捧着四只白玉环。那个黄衣童子说:“你当初以为我是一只鸟,其实不是,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你救了我,我要报答你,我保你将来的子孙荣华富贵,人品会像我手里这白玉环一样洁白无瑕。”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人果然都官至太尉,而且个个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结草衔环”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前半段故事就跟魏姓有关。
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在第44位,人口约570万,约占全国人口0.45%,当然称得上是个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