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琴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
时间越是向前,那些能够沉淀下来的回忆,就越显得美好。六年前,我们每周一天,挤在宋师傅家里那间全是老物件的小工作室里,干一天活,在飞舞着木屑和灰尘的工作室中,灰头土脸,欢声笑语,俨然是仙境中快乐的工人。这次重新整理再看当年的文字,觉得那时的状态和氛围恐怕以后都不会再有,留下来的青涩与质朴,都是经年的宝贝。
匠人志特约专栏作者 阿木
阿木,以文字为生。喜欢简单,喜欢行走,喜欢新尝试,喜欢清朗干净的人生。对所有沉心于艺的手艺人心存敬意,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2010年10月
满打满算我接触古琴只有半年的时间,从听琴到弹琴到自己斫琴,似乎确实步子急了点。当一炜同学提议的时候,我是有点担心的,如果做坏了怎么办?后来真做起来发现,斫琴的过程的确能够帮助你更通琴理。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让人不辞辛苦不忍释手的,是繁复工序中远超出想象的玄妙变化。木头有自己的灵魂,你在斫琴的时候,不是在改造它,而是在寻找它的灵魂。
一个湛蓝清透的秋日,我和一炜、五柳两位同学去了斫琴师宋师傅的工作室。宋师傅的徒弟李同学也在,凑热闹一同斫琴。宋师傅的小工作室立时被挤得满满当当,热闹非凡。宋师傅说话不多,温和宽厚,心思细密。果然是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斫琴师,很庆幸是宋师傅指导我们斫琴。
首先跟宋师傅学的第一课,便是了解木性。这一步非常重要,琴的音色好坏,选用的木材是很主要的因素。古琴选材讲究“轻、松、脆、滑”,即重量轻、木质松透、声音脆、打磨后表面光滑。年份久远的老木,水分油分都已完全挥发,声音松脆,而且木质已稳定,不易开裂变形,是制琴的上材。
自古,古琴多为桐面梓底。桐木木质柔软,共鸣松透浑厚,梓木坚硬,反射清脆,不易变形。古时讲究阴阳相合,桐为阳梓为阴,两者相合,琴音便平和静润,不致燥也不致闷。实际上,制琴的选材不需要拘泥于桐木,只要木质能符合“轻、松、脆、滑”四个标准,再加上稳定性强,都是好材料。
古人用来制琴的木材除了桐,还有杉、松、楠、槐、桑等等,取其不同音色。唐代著名斫琴师雷威制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而这便是名琴“春雷”的来历,其中所说峨嵋松便是杉木。
斫琴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辨识木性。辨识木性的方法总结起来是敲、看、闻三个。手拿木材的一头,使其垂直悬空,敲击自下1/3处,听木料的共鸣是否浑厚,余韵悠长;看颜色也可以判断木材的年份:放置时间越久,木材的颜色就越深。另外杉木有较为浓烈的香气,年代越久远,芳香物质挥发得越彻底,香气就越淡。
当然了,经验是需要积累的。
所以对于新手来说,什么判断方法都比不上找到一个靠谱的师傅。经不住一炜同学的软磨硬泡,宋师傅割爱了保存多年的清初老杉木给我们。后来宋师傅的口头语就是:“主要我怕你们把料糟践了,这要是桐木我就不管了。”
自己动手制琴,本来想法就五花八门,又是四个人凑到一起,你一嘴我一嘴,不一会儿就出了一箩筐想法。本来只是要定下来大体形制,结果讨论讨论就开始天马行空了。我说要用白玉做徽,五柳说要做八宝灰(所谓八宝灰即是在鹿角灰中混以黄金、白银、珍珠、玉石、玛瑙、珊瑚、贝壳等碎屑,这样做出来的琴身上好像满天繁星,熠熠闪光)。
李师兄还说要在琴腹内藏把宝剑,大家还一本正经讨论了半天藏宝剑对于音色的影响。无数遍把话头拉回来,结果说着说着就又远了。
宋师傅倒不着急,翘着二郎腿,一边给我们出主意,一边像魔术师似的一会儿拿块璞玉出来,一会儿拿个老瓷碗,一会儿拿条老木头,还拿出过一本发黄的《考古研究》。这下好,我们从讨论琴变成了讨论老物件、洛阳铲和盗墓。直到天黑尽,不得不走了,我们才赶紧把形制定下来。
五柳做落霞,一炜做鹤鸣秋月;
李师兄做蕉叶,我做伏羲。
路上,我们依然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自己琴的名字和琴身上的刻字。
心痒痒的,恨不得马上就能动手做起来。
寻味远方手工艺 提供图文
微信号:findingfaraway
匠人志 编辑出品
匠人志希望可以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一些努力。我们记录和分享传统手工艺,吸引更多设计师参与,一起传承技艺,做出更多可以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好产品。
本平台原创或转载文章均已注明,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需转载,须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合作请联系:ccy-324
投稿邮箱:3057343601@qq.com
戳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品荐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