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1月30日报道说,最近教育部网站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建议教育部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提高重视,采取措施。
教育部对此回应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教育部的回复一出,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人对培养“阳刚之气”表示支持,也有人认为关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矫枉过正的表现。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博@中国之声
从教20多年的黄丽燕,是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在她看来,近些年来,社会上男性“女性化”现象的确存在,而且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她觉得如果青少年审美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那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黄丽燕:“我认为‘阳刚之气’应该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具备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比如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
黄丽燕老师的体会,其实也是该提案提出者,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泽夫的观察,他曾提出社会要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他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
提案中建议教育部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要提高重视并采取措施。教育部对此回应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育部的回复,中学学生家长梅铨就表示赞同,因为现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接触的教师多为女性,增加体育锻炼对于增强孩子体态方面的“阳刚”也是有好处的。
梅铨:“我觉得,对于那些缺失阳刚的男孩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雄性激素,从身体形态方面加以改变,以体育运动培养他的身体,塑造他的形态。”
其实,梳理新闻报道发现,已经有多地学校开展了教学实践,来增强男生的“阳刚气”,比如,2016年,江苏南京南师附中新城初中调查发现男生阳刚气不足,学习成绩和运动很多不如女生,开设了“男孩教育活动班”,包括体能训练课程、团队拓展等课程。201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关注男生的健康成长。
但增加了体育锻炼,就能增加“阳刚之气”,减轻“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吗?不少网友显然不能认同这样的做法。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体育锻炼只能带来外形上的阳刚。
储朝晖:“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这种体质,来培养学生的意志。那么似乎好像就可以增强他的‘阳刚之气’。这个说法我觉得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成立,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找到当下我们青少年学生男孩子阳刚之气不足的原因。那么我理解‘阳刚之气’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他的意志是独立的。第二个方面,他是有比较强的勇气,他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一个,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够把自己内在的特征表现出来呈现出来(的人)。”
其实,目前网友们争论的焦点,更多的都是在讨论,如何理解“阳刚之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当下一些男孩子的确存在相对柔弱的现象,这种状态值得重视。但人类的“气质”天然多元,并无高下、贵贱、好坏之分。面对新的问题,不能够刻板的去定义为性别现象。
孙云晓:“他提的问题我能理解,我做儿童教育很多年,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学生发展当中健康是第一任务,离不开运动。运动不足它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性别哲学的角度上讲,现在提倡双性化的性别哲学。比方说坚强,坚强并不是男性的一种特质,女性也可以坚强,对吧?你像温柔也不是女性所特有的,男性也需要温柔。”
专家认为,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而教育,不应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储朝晖认为,对学生要有更加包容、多元的评价体系。
储朝晖:“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多元的评价,在班级里面建立一个包容的班级,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来给学生排队,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其他的都可能只是一些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