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人
我们是谁?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这些人来自哪个领域?郡里擅长的主题是什么?过滤标准是什么?怎么联系这些人?连接方法和通道是什么?
合群的宗旨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似兴趣与气质的人会相互吸引,通过连接形成一个圈子。这就需要发起人,去寻找、吸引与筛选。参照怪木西西提出的群裂变:入口群 → 群主 → 分享朋友圈 → 邀请入群。
可以要求凡是要入群的,必须同时推荐一个符合群定位的人。
如果要做一个有价值有灵魂的社群,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是这些人是否有料,聚在一起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最好先从小圈做起,再不断裂变,做成大圈。
小群的维护成本低,成员活跃度高,可以做到深度交流;大群里整体的参与相对弱,很多人插不上话,慢慢没有存在感,就陷入沉默,也不愿积极投入群的活动和交流了。
挑对人,后面的事情就好办。群有趣,是因为人有趣;群有料,是因为人有料;群有深度,是因为人有深度。
在经营社群过程中,留心总结成员的不同类型,有哪些小圈子,哪几个是运营的keyperson:谁是意见领袖、谁分享干货、谁主动维护群规、谁热心参与活动、谁鼓掌叫好、谁打情骂俏、谁喜欢水聊刷屏、谁在潜水围观...
社交群成员分为六类:思考者、组织者、求教者、挑战者、清谈者、围观者。
社群要想保持活力,要激发成员的活跃度,要及时观察群友的动向,保持社群的平衡,必要时定期请离长期潜水的成员。
Why:目的
设立群的目的是什么?定位在哪?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变现?
人与人的连接形成社群。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可能做成大事,但是不明确方向的话,也可能成了乌合之众。
优秀社群的基础在于:让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这里“对的事”就是共同的目标,或者说一件共同的任务。有了共同的任务、持续的活动,社群才有活力,也才可持续。否则,大家就像进了一间小黑屋,不知要干嘛,自己能贡献什么价值,过段时间就陆续退群了。共同的目标就是照亮小黑屋的那盏灯。
理想的社群是指大家在群里既能玩得开心,学到东西,还能赚到或帮助赚到钱。从这个角度看,一般的群就是聊天小组,而理想的群则像一个公司般运作。
目前市面上所见的,大多是先有成功的人、成功的产品,然后围绕着人和产品的粉丝组成了社群。而先有因兴趣结成社群,然后由社群打造出成功的人、成功的产品,目前还极少见,也很难。
随着社交工具的运用,更多的人能够更快的连接到更多的人,“社群或者说城市部落”在未来也是一种趋势,从中可以衍生出 吃喝玩乐、聊天勾搭、创业赚钱、发明制造...等等新的商业模式。所谓的“社群+”。这种模式的形成,一方面要靠时机,或者说社会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要靠某些人、某些社群,率先试水,打出几个爆破点,后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上了。用句俗话说,就是还没尝到甜头,有了甜头都是一窝蜂的上。
连接和打造是为目标服务的,一个社群不一定需要明确的目标,但是一个成功的社群必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这种成果有很多的模式,各种模式也都有成功案例。比如:
点将招聘:作为一个中介平台,分发资源;
罗辑思维:打造大V,推出一个代言人;
馒头微课:在群里打造或拢聚一批各领域讲师;
打造所有人,即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和话题,那么当每个人所擅长的能被挖掘出来,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就发挥 1+1>2的作用了。比如群里所有人写文章共建一个公众号、共建一个喜马拉雅语音频道、共建一个优酷视频频道、共建一个公开课。目前“维基百科”算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我还不知道有类似成功案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以上四种的区别就在于举整个社群之力,打造的是 the others,one of us,some of us 还是 all of us。
一个好的群名字、logo、slogan、群格言,甚至吉祥物、群衫,这几个很重要。
一方面,可以帮助塑造群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增加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让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
另一方面,对外宣传时,也要围绕着群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来说故事,这样才能增强群的影响和吸引力,也为变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What:事情
群里可以做什么?即 do lists;群里不可以做什么?即 don't lists。
可以根据每个群成员的特长,主动领取或由群主分配不同的任务,形成分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群的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群有群规,都是一个道理。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有助于让成员形成自律,不会歪楼、让群变质。靠人管人,累死人;靠愿景和制度管人,无为而治。
有新人入群时,或者有行为触犯群规时,群主可以把群规发出来,以作提醒。
另附哈维尔的《对话守则》一份供参考:
1989年的冬天,哈维尔等捷克知识分子在布拉格成立了“公民论坛”,制定了8条《对话守则》,在街头巷尾、居住区、大学校园到处张贴,希望广为人知,以便监督。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不做人身攻击。
保持主题。
辩论时要用证据。
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对话要有记录。
尽量理解对方。
When:时间表
某些经过测试,反响不错,能产生价值的活动,可确定下来作为群里的定例,比如定期分享、聚会、打卡之类。
将这些作为定例的事情,制作成《群时间表》或《群课程表》,定期发出来以作提醒。
How:方法
群实验室:专门记录来自群友及借鉴自其它群的玩法,专门研究社群怎么玩?也可以到豆瓣同城上,寻找活动创意。
关于群的运营:
征集群名、slogan、logo
群名的作用:冠名广告、群内公告、重大事件、微博热词、每日励志
群规征集与探讨
群友统一昵称
建立群里的投票机制
征集文案,打造一个群的故事,以及系列宣传海报。
群通讯录:记录成员的姓名、网名、工作、擅长领域、爱好、性格、城市,等等。对聊天记录中涉及的成员的个人信息及经历,及时记入档案。这样方便让大家资源对接或者认识更多的人脉。
群友可触话题领域及可触人脉网
汇集群成员的自我介绍
每个成员给出三个词为标签来形容自己,然后汇集成标签云
群任务清单:或者叫群时间表,或群课程表,记录作为定例的活动。
群天气预报:每日清晨由专人预报今日天气,语音+截图。
群早报:每日由专人汇集今日主要媒体的新闻要点,分享给群友。
群周报:扼要记录本周群内的动态,如人数、讨论主题、活动、分享的干货等,可预告下周群内的活动。
群成员头像墙
定制群T恤衫
群歌
制作群吉祥物
制作群手帐
设定群聊语法:如@人,#话题#,【备注】,《书/文章》等。
建立一个专人维护的群微信号,以其朋友圈作为通知、分享、展示之用。
人多后,大群拆小群。
群建议箱:每人每月对群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提一条建议。
群大事记:记录群内发生的重要事件,走过的关键节点。
建立群基金,凡群策群力所得收入均记在此基金账上。
老人带新人
对于群的运营,要有一种产品的迭代意识,测试玩法,关注问题,寻求改进,不断出新鲜的红利,突破瓶颈和周期。
关于群的价值输入(活动:引爆,参与感,游戏化设计)
群打卡
群日签:每日格言,推荐用“一种”或“小记”App制作。
群成员轮流于每天某个时间发送一段60s语音,就像罗辑思维那种。
群圆桌:定期由群成员,或者邀请外面的嘉宾来作线上分享。可用“石墨”作文字直播。
举办线下群沙龙。
不服来战:群里举办辩论会。
群头脑风暴:针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说出自己的创意或观点,一人只发一段文字,过程中不许讨论。
群故事接龙
图书漂流
头像快闪,自拍快闪
群快闪:每天一期,公布二维码,拉40人小群,每期一个主题,比如扔三本书目,扔完留10分钟勾搭时间,当即解散。
群友点名活动:晒包、晒书单、微笑挑战、所有人问所有人、一句话表白...在朋友圈中开展群友接力
群征文
群翻译
模拟面试
模拟路演
关于群的价值输出(结构化信息)
群语录:群友的经典发言,作为片段,发到群微博中,并@发言者。一段时间后,可把语录汇总,分为不同主题,出一本小册子。
群方法论:干货进一步提炼为模型和方法论
群问题库:收集群友问过的所有问题,依照不同问题的一些回答,发文在群公众号中。
群书单:记录群友推荐过的所有书单,并在群豆瓣号中建立豆列。
群文库:群友分享到群里的好文章,分门别类,以简书或为知笔记建立索引链接,每天专人更新。
群专题:在简书建立群专题。
群共享资料库:群友分享过的资料,均存一份在网盘中。
群主题探讨PPT:定期汇总群友针对某一主题的讨论,做成PPT。
群公众号
群电台:喜马拉雅,荔枝等。
群优酷频道:汇集群友上传的视频,如果有能力做到,可以考虑做成TED那种。
成立知乎小分队:每周组织一次几十个群友共同去答知乎上一个问题,以答案来切磋比拼。
建一个群知乎号:每天要有一个人去登录以群的身份答一个问题,这样一年就有365次回答。
群友一起拍摄一个搞笑视频,或者自制一部微电影。
群出书
出版群周刊或月刊
群wiki:群内成员共同编辑百科知识库。
关于群的商业变现
出租时间:每天出租一小时时间,一个主题,建临时群,擅长此主题的大咖入群,群外想学习此主题的人入群,付100元红包。
群课:或群讲坛,群内成员制作课程,到其他群作线上分享,或线下讲座。
入群会员费
群众筹
群名冠名费
群讲座冠名费
出版收入
讲座收入
公众号、电台、优酷频道等广告收入
群内广告收入
群的裂变、复制与加盟
群市集
和厂家合作推广或打造产品
Where:地方
在哪里可以找到我们?
对于一个社群来说,沉淀结构化的信息很重要。
在一个活跃的社群里,散落着许多小石头,结构化就像社群里开了个炼金工厂,把小石头炼成金块分享给大家,这样社群的价值就更大,粘性也更强,大家可能会离开一个石子场,可谁愿意离开一个金矿呢。
沉淀信息的方法,参考《How:方法》中所列。
这些沉淀下来的信息,会保存在各种地方,方便对内分享,也利于对外传播。包括:网站、群二维码入口,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豆瓣小站、简书,喜马拉雅电台、优酷频道、网盘、邮箱、协同工具如Tower...
How much:多少
我们已经做了哪些事?收入多少,开支多少?
社群大事记,记下关键节点。
记下社群的收支账目,并定期公布。
后记
移动互联时代,谁懂得连接,谁懂人性,谁会经营社群,谁懂传播,那么谁就更容易抓住社交红利和商业先机。
社群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它从原始部落时候就已经有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微信等平台,不过是工具。只要有人在的地方,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人性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在他所在的地方寻找参与感,获得被他人需要的感觉。
人就像木偶,而人性就是在背后牵着木偶转的丝线。只要把这丝线理清楚,那么经营社群就容易了。
微信群本身,还有许多功能上不便的地方,但是这个我们无法去改变,只能适应别人的平台,玩好自己的游戏。试问几个问题:
基于微信群现有的功能,我们把每一样都玩到极致了吗?
事实上,我们几乎对手头的每一种工具都没有玩到极致,却在一边不断抱怨。
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别人家都是怎么玩的?
每一种新的功能出来,我们是否第一时间跟上,开发出对应的玩法?
微信群功能的改善空间在哪?这个空间是不是第三方的生意机会?
凡是我们用起来不方便的地方,有抱怨的地方,我们希望用微信群实现却实现不了的事情,都可以看作微信群的改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