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禹贤,惟父于民 翻译

时间:2023-03-14 20:13:1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9.6日和贤者和贤者

9.6[原文]

晚场问。“人是愚德衰落的,不传于贤者,各种各样的。”" "

孟子说:“不,否则。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②。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③。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④。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⑤。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⑥。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⑦。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⑧。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⑨。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⑩。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⑪。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⑫。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⑬;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⑭。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⑮。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⑯’。”

9.6[通释]

万章问道:“人们有话,到了禹的时候天下的道德就衰微了,不将天下传给贤人而传给儿子,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不对,不是这样的。天意要交给贤人便交给贤人,天意要交给儿子便交给儿子。从前舜向天推荐了禹,过了十七年舜去世了,三年的服丧期结束后,禹躲避舜的儿子到阳城去了。天下的百姓追随禹,好像尧死后不追随尧的儿子却追随舜一样。禹向天推荐了益,过了七年禹去世了,三年的服丧期结束后,益躲避禹的儿子到箕山的北边去了,天下前来朝贡拜谒要求决断案件的不到益的所在地而到启的所在地,说他是前天子的儿子;歌颂赞美的人不歌颂赞美益而歌颂赞美启,说他是前天子的儿子。尧的儿子丹朱不成材,舜的儿子也不成材。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过的年岁多,向老百姓施加恩泽的时间长。启贤明,能够恭谨地继承禹的为政原则。益辅佐禹经过的年岁少,向老百姓施加恩泽的时间不长。舜禹益相距很长久了,各自的儿子成材与不成材都是天意,并不是人力能做到的。没有谁刻意做它却出现的结果是天意,没有谁招它它竟然来了是命运。普通人能拥有天下品德必定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来推荐他,所以孔子未能拥有天下。世代相传而拥有天下天意废弃的一定是像夏桀殷纣那样的人,所以益伊尹周公未能拥有天下。伊尹为商汤作辅臣使商汤在天下称王,商汤去世后太丁未继位便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继位使商汤的典章法度混乱,伊尹将他流放到桐;三年后太甲知道错了,自我谴责自我修正,在桐地听从伊尹教诲三年学习实践仁义之事,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据有天下,就像益对夏不能据有、伊尹对殷不能据有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的禅让制、夏商周的继承制实质是一样的’。”

9.6[注释]

①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人们有话,到了禹的时候天下的道德已经衰微了,不将天下传给贤人而传给儿子,有这事吗。人有言,有人说,人们说。至于,到了。第一个“于”,相当于“了”。第一个“而”,相当于“就”。第二个“于”,给。子,儿子,这里专指天子的儿子,即指禹的儿子启。第二个“而”表转折语气。有诸,有这样的事吗。诸,之乎。

②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天意要交给贤人便交给贤人,天意要交给儿子便交给儿子。天,天意。与,给予,传给。

③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从前舜向老天推荐了禹,过了十七年舜去世了,三年的服丧期结束后,禹躲避舜的儿子到阳城去了,天下的百姓追随禹,好像尧死后不追随尧的儿子却追随舜一样。第一个“于”,向。第二个“于”,到。从,追随。

④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禹向老天推荐了益,过了七年禹去世了,三年的服丧期结束后,益躲避禹的儿子到箕山的北边去了。天下前来朝贡拜谒要求决断案件的不到益的所在地而到启的所在地,说他是先前天子的儿子;歌颂赞美的人不歌颂赞美益而歌颂赞美启,说他是先前天子的儿子。益,夏禹晚年时的执政大臣。箕山之阴,箕山的北侧。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阴,山南侧为阳,山北侧为阴。朝觐, 各诸侯向中央政权朝贡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崇和臣服。觐,音jìn。讼狱,诉讼。第三四个“之”,动词,到……去。

⑤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丹朱不成材,舜的儿子也不成材。前一个“之”,放在“丹朱”与“不肖”这个主谓短语之间, 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丹朱,尧的儿子。不肖,不成材。

⑥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过的年岁多,向老百姓施加恩泽的时间长。之,分别放在“舜”与“相尧”、“禹”与“相舜”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相,辅佐。历年,经过的年岁。施泽,施加恩泽。于,向,对。久,持续时间长。

⑦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启贤明,能够恭谨地继承禹的为政原则。敬,态度庄重恭谨。道,为政的原则。

⑧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益辅佐禹经过的年岁少,向老百姓施加恩泽的时间不长。少,时间短。

⑨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舜禹益相距长久遥远,他们各自的儿子成材或不成材都是天意,并不是人力能做到的。相去,相距。久远,长久遥远。其子,各自的儿子。之,放在“其子”与“贤不肖”、“人”与“所能为”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贤不肖,或贤或不肖,或成材或不成材。其,他们的,他们各自的。所能为,能做到的。

⑩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谁去做它却做出来的是天意,没有谁招它它竟然来的是命运。莫之为,莫为之,否定短语宾语前置,代词“之”为宾语。“莫之致”用法相同。莫,没有谁。为,去做,做出来。天也,命也,分别是判断短语。致,招致,招来。至,来到。命,命运。

⑪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普通人能拥有天下品德必定像舜和禹一样还要有天子来推荐他,所以孔子未能拥有天下。匹夫,普通人。前一个“而”,表顺承,相当于“就”;后一个“而”,相当于“还”。不有,未能拥有。

⑫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世代相传而拥有天下天意废弃的一定是像夏桀殷纣那样的人,所以益伊尹周公未能拥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是判断句。继世,世代相传。以,连词,作用同“而”。之,放在“天”与“所废”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所废,废弃的。桀,指夏朝最后一个残暴的君主。纣,商朝最后一个残暴的君主。

⑬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伊尹为商汤作辅臣使商汤在天下称王,商汤去世后太丁未继位便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相,辅佐,为……作辅臣。以,而。王,音wàng,以仁政一统天下,使……一统天下。于,在。

⑭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太甲继位使商汤的典章法度混乱,伊尹将他流放到桐;三年后太甲知道错了,自我谴责自我修正,在桐地听从伊尹的教诲三年学习实践仁义之事,又回到亳都做天子。颠覆,使……混乱。典刑,典章法度。第一个“于”,到。悔过,知道错了。怨,抱怨自责。自艾,自我修正。艾,音yì。第二个“于”,在。处仁迁义,学习实践行仁义之事。以,连词,相当于“来”。听,听从。训,教导。复,又,重新。第三个“于”,到。亳,音Bó,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契封商,汤始居亳。

⑮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周公不能据有天下,就像益对夏不能据有伊尹对殷不能据有一样。之,分别放在“周公”与“不有天下”、“益”与“于夏”、“伊尹”与“于殷”这三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短语的独立性。不有,不能据有。犹,像……一样。于,对于,作动词,即“对……不能据有”。

⑯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唐尧虞舜的禅让制、夏商周的继承制实质是一样的。义,要义,实质。一,数词作动词用,是一个意思,是一样的。

9.6[解读与点评]

孟子认为“君权天授”,而天要根据民众的选择。同时孟子还回答了“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的原因,是继承者还没有达到夏桀殷纣那样坏,益只能充当过往的陪客,伊尹周公只能辅佐而不能据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是什么意思?伊尹辅佐的汤的继承人太丁、外丙、太甲等人,周公辅佐的成王姬诵都不像夏桀殷纣那样坏,所以伊尹、周公不能拥权自立。益、伊尹、周公有没有据有天下之心?以周公为例简单分析。周公旦在成王年幼未能理政的背景下主持朝政,因此当时出现猜忌,并出现了管蔡武庚之乱,周公平定了叛乱,坚持主持朝政,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将朝政交还给他,成就了周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历史已经证明周公并没有据有天下之心。“伊尹周公不有天下”是在“家天下”的背景下,益作执政首相时还不是“家天下”,益“不有关下”恰恰是禅让制向“家天下”的过渡。益的角色与伊尹、周公还是有区别的。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普通人能拥有天下品德必定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来推荐他,所以孔子虽然有舜禹一样的品德,而且身处动荡之世,但他没有“天子荐之”,所以他未能拥有天下。孟子第一次提出并回答了孔子为什么未能“王天下”的问题,这大概是孔子从未想过的。孔子本没有据有天下之心,由于孟子这个观点、此番解说生生地让孔子成了野心家,被一些不明孔子其人真相的今人贬低。其实孔子终生为之奋斗的只是一种治国理政的理念,同周公一样,并非要据有天下。当然,孟子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有人提出了这个话题。

孟子引述孔子说的“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意思是说唐尧虞舜的禅让是尧向老天推荐了舜老天接受了,向百姓公开了舜百姓接受了;夏后殷周的世袭也是被老天被百姓接受的。“益之相禹也历年少”的说法可以成立,但“舜禹益相去久远”的说法不成立:“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时间都不长。

这里要强调的是,舜是尧的执政首相,为尧掌天下28年,尧崩舜顺其自然上位,舜贤是经过28年实践检验证明的。禹是舜的执政首相,为舜执掌天下17年,舜崩禹顺其自然上位,禹贤是经过尧时代治水舜时代17年执政实践检验证明的。益是禹选用的执政首相,不贤禹不会选用。启是禹的儿子,并非执政首相,诸侯乃至百姓怎么知道他贤与不贤的?启贤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理由。

由前章和本章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舜为尧掌天下28年,舜守丧3年,又由禹为舜执掌天下17年,舜总体在位48年。禹为舜相17年,舜死后,禹为舜守丧3年,在位7年崩,一共执掌天下10年。虞舜之前的唐尧执掌天下多久没有确切的史料来证明,尧举舜为己相,把舜为尧掌天下这28年算在尧在帝位的时间上,尧舜禹总共加起来没超过60年。

孔孟之前的先儒们还是很会制造舆论的,明明是禹把君位交给了儿子启,还非得编排出个益避启的故事,所以孟子的这套说辞还是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的。在孟子后依然存在着舜篡尧的杂音,却没有禹篡舜的说法。启继天子位形成家天下的事实也不能证明启贤,反倒使孟子维护禹启的话苍白无力。

本章产生成语“自怨自艾”“处仁迁义”“朝觐讴歌”“施泽于民”“其义一也”。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