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出现的至少不到10名变法者或改革者。
他们在他们那个朝代几乎清一色的身败名裂或者身死名败。今天我们就来领域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位变法家的前世今生。
他们分别是:由奴隶到封建性质改革的商鞅; 封建社会瓶颈期改革的王安石;封建社会危机时改革的张居正
商鞅
徙木立信,五马分尸。基本上一说到这两个成语,我们大家都会想到商鞅。是他以暴风骤雨的手段使当时极其可危的秦国富强,为百年之后的始皇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改革的政策延续了百十年。因此,它也是华夏几千年历史中变法改革相对成功的唯一一位。当然他的成功和他变法改革的地域有关系,只是一个地区而不是全国。
前因
任何改革都是从危机中开始。
当时最大的危机就是有灭国的危机。当时的魏国和楚国经过李悝和吴起的变法已经国富民强。魏国攻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相当于在秦国的头顶悬了一把利剑。而楚国则攻取了秦国的汉中南郑等地,相当于在腹部也抵了一把刀。
而秦献公时期四处征战,大量青壮年战死,土地荒芜。到秦孝公接手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了。可以说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连秦国人自己都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了信心。
并且当时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分封制,井田的崩溃、中央集权制正在确立。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所以当时图变图强的秦孝公大胆启用商鞅,励行变法。并且致死都不遗余力的支持商鞅。
内容
第一次变法内容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2第二次变法内容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变法的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个人的结果
商鞅的变法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改变,强了国家富了人民。但实实在在的是苦了贵族和地主阶级。
并且作为法家的他,在改革上一直秉承着一视同仁的坚决态度,就是说所有的阻碍变法的人都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所以作为堂堂太子的嬴驷因触犯新法被秦孝公处罚。并且作为太子老师的公子虔和公孙贾也受到了惩罚。并且在公子虔第二次触犯新法的时候声音直接割了他的鼻子。这相当于把以后最有权利的人通通给得罪了。
所以在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秦孝公去世之后,整个贵族集团群起而攻之,而继位的秦惠文王因为与商鞅的个人恩怨:初期变法时,太子抵触变法,触犯新法被处罚,自己的老师也跟着遭殃。也因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需要:此时,商鞅已保持秦国朝政将近20年,以成尾大不掉之势。虽然说商鞅没有取而代之的念头,但是功高震主并且震的还是少主,肯定是要被收拾的;秦孝公的死使得贵族集团看到了翻身报仇的机会,这是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当然,也有更多的个人恩怨,毕竟你把彼此给别人割了,而才上位的秦惠文王急需要树立个人的威信来统治自己的国家,施展自己的抱负。
所以于公于私,秦惠文王赢驷听取了公子虔和公孙贾的建议,决定以谋反的罪名处置商鞅。
当然,后续的剧情肯定和大秦帝国里边的剧情不一样。
商鞅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第一个想法就是36计走为上策,为了不被发现,商鞅找了一身衣服,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普通的百姓,生怕被发现,跑了一天,终于抵达了函谷关,附近有一家客栈,他准备进去住一晚,但是店家拒绝了他:“商鞅变法了,规定不可以留宿身份不明的客人,所以我们不可以留宿您。”当晚,商鞅就在野外住了一晚,第二天好不容易偷越过国境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没办法,只好潜回封地商邑,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五马分尸。
王安石
知道王安石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从八唐宋八大家知道的。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
前因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北宋王朝当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简单点说就是入不敷出了,再不改变,将面临着经济崩溃。
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的繁荣使得各级官吏逐年猛增。根据时任户部副使包拯的奏报,宋真宗时文武官员还不到一万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到宋仁宗时已达一万七千多人,增加了将近一倍。滥用官吏,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赵匡胤建国时吸取唐朝藩镇养兵的教训,采取募兵制,脱产全部由国家供给,后为了应对东北契丹和西北党项的军事,部队无限扩充。宋太祖赵匡胤时代,全国兵员仅37万多,到宋仁宗时代,已增加至125万多,每年的军费支出竟然达到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五。
三、北宋王朝每年还要以大批物资送给北面的契丹贵族和西面的党项贵族,这又增加了财政的支出。
四、皇室的奢靡,大量地浪费着财富,宋仁宗祭一次天地祖宗,竟然要耗费1200万贯。
几个原因相加,逐年累计财政赤字。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的财政亏空竟然达到了1500多万贯。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朝立国以来就是重文抑武,兵将分离。打仗的时候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西北边境的骑兵,有的甚至不会披甲上马。再加上当时军事机构的腐败,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因此造就了在对辽和西夏的防御战争中,屡遭失败。
并且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为了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又设立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内容
经济方面
1、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2、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3、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4、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5、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6、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二、军事方面
1、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2、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3、将兵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4、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5、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三、用人方面
1、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2、整顿太学: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惟才用人: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变法的结果
各项变法收入加起来,最终积蓄了可供朝廷使用20年的财富。
熙宁6年,西北军收复5州,扩地2000里。
个人的结果
王安石的变法过于脱离当时社会现状,过于理想主义。并且其变法的实质是动了整个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说白了就是杀富济贫。加之宋神宗为了平衡改革派和保守派,面对朝堂上的激烈反对之声中,宋神宗不敢再支持王安石,导致王安石两度罢相!失去宋神宗支持,也就宣告着熙宁变法最终失败了!
十几年变法功亏一篑,王安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以《梅花》为题来表达自己不惧困难,坚持变法救国的高尚形象,在王安石心中,即便自己失败了,他也无怨无悔: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张居正
前因
明朝中叶,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设饷,军费大增。
一方面收入减少,一方面开支加大,明王朝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比如: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
内容
1.政治上大力打击庸官,制定考成法,用于考核官员的业绩水平,淘汰了一大批不称职水平差的官员,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内阁的权力,使地方到中央都能有效的贯彻他颁布的命令,使大明朝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官员为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官员的称职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2.军事上修建防御工事,有利于抵挡鞑靼人入侵,同时还在东南沿海打造战船,防止倭寇的骚扰,在张居正改革的这十年间,大明王朝基本上是国泰民安,而且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王朝的“南倭北虏”的边患
3.经济上针对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的情况,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丈量土地,并且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这是我国赋税制度上的又一大创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可以说促进了大明朝的税收水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助推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同时打击了地主豪绅抢占土地的势头,使大明朝的税收大大增加,有利的充实了国库,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改革的结果
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就使得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个人的结果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张居正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古代的中国,这是三次最有名的变法改革。然而,就只有商鞅的这一次是相对成功的一次。而在秦始皇大统一之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所有的变革全部失败!
所有的失败全部败于地主之手。因为古代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有的帝国危机全部源于财政危机,财政危机又源于土地兼并,想要解决财政危机,就必须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而一大堆既得利益者,权贵勋亲都是土地兼并的主力军。所以改革失败就是注定的了。毕竟古代政权也是建立在这些地主和既得利益者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