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badgirl〕badgirl吴亦凡mv…

时间:2022-12-09 09:56:5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我收到过这样一封邮件,发件人自称bad girl:

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好女孩。或许每个人定义的好女孩都不一样。

但是,我从心底就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女孩,一个再也不值得好男孩去爱的坏女孩。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内心深深地自卑着,我的故事很难以启齿,总结一句就是,我跟三个男人发生过关系,他们都曾经是我的男朋友。

我很后悔,我知道,就算以后我会遇到好男孩,但是,我也没有勇气再去接受别人的爱了,因为自卑,因为自己不是好女孩,因为自己不再值得被爱。

我猜就算我变得多优秀,这件事也永远是我的污点,每一次恋爱之后,我都会变得更加自卑。

当我看完这封信的内容,内心有些震惊。

因为我不太明白姑娘为什么会给自己贴上坏女孩标签,如果跟三个陌生男人发生关系,我们可以说这个女生性观念随便。但是,她发生亲密关系的都是自己的恋人,即使已经分手了,亲密关系都是在恋爱中发生的。仅仅就因为这个,她就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否定了,甚至下定义说即使变得再优秀,自己都不值得被爱了。

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或广阔或狭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有的人认为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混沌状态,只有及时享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有人认为世界弱肉强食,只有残酷无情地人才能活下来;有人觉得世界充满善意,人人都会得到帮助和支援,所以任何人都不该为身处困境而忧虑;有人认为世界是一张无形的网,任何人行为不端就会受到惩罚。当然,在大多数人的心理,世界很残酷的观念普遍存在。

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对立。

回到bad girl的故事,在我们的交谈中,她告诉从小就过得很痛苦,父亲是位军人,与母亲长久分离,在她记事起就经常看到父母争吵甚至动手,父亲常常怀疑自己的母亲,数次警告她一定要守妇道。

显然,在她的心中,世界是残酷的,从小她就活在必须严格地遵守‘家庭小宇宙’法则,不然就会被遗弃,生活在残暴的成年人的阴影下,成年后的bad girl也生活在恐惧中,认为自己不值得爱。

要建立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为此,我们必须从科学起步,逐步以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

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因为它不会让人绝望。

信仰是我们在低谷期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心中有阳光,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是被世界温柔相待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信仰都这么清晰。在心理学大师派克的书《少有人走的路》里有三个典型的关于信仰的案例:

01 凯茜的故事

已婚少妇凯茜看上去是虔诚的天主教会信徒,在婚姻生活里,凯茜性生活得不到满足心里产生了其他想法,因为害怕得到上帝的惩罚,她不敢去教堂祷告。当然,在心理医生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教会不是造成凯茜神经官能症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凯茜的母亲建立不合理权威的工具。

凯茜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父母之间没有感情,父亲嗜酒,家里的一切都是母亲说了算。

父亲的不闻不问和母亲的颐指气使才是她患病的根本原因。

02 马西娅的故事

马西娅看上去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认为人类只有摆脱心灵的束缚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事实上,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白富美常年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看上去像个贫穷多病的老妪。

她的父母始终认为宗教是穷人的鸦片,10岁的马西娅和朋友一起去教堂做弥撒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挖苦和嘲笑。她的父母理性而克制,能满足她的所有经济要求,但在感情上去同她保持着距离。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事业上,却没有分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

后来的马西娅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后来她为自己添置了色彩鲜艳的包包和衣服,甚至认定:这个世界其实是有上帝存在的,因为没有上帝,世界就不会这么可爱。

03 特德的故事

另一位患者特德过着隐士的生活,对任何事情都缺乏激情,随着相伴的还有藐视和不屑,仿佛没有任何事物能让他满意。他用挑剔的态度,跟可能影响他情绪的一切事物保持距离。

治疗到最后阶段,心理医生发现在特德貌似平静的外表下,隐藏在痛苦的童年记忆。他的两位哥哥以欺负他为乐,而她的父母更关心自己的事业,且彼此间相互怨恨,对孩子的事极少过问。

哥哥们的嘲笑和父母的惩罚是他患上神经官能症的本源,最后他凭借意志力自行做决定去了神学院。

三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信仰是否是一种心理病态?

从凯茜的案例来看,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马西娅和特德的案例又给出了我们否定的答案。那么,我们该摒弃的是信仰本身还是教条主义呢?作者派克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事物,就会感到身边处处有奇迹。

心智成熟,不在于让你取得多么伟大而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在于,当你的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的去面对。当然人的性格不可能在一瞬间改变,不可能因为一两件事就能改变,它必须要经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承受挫折是这个过程最好的催化物。

成长如此,信仰也一样。有时候一点微不足道的自我肯定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意义非凡,科学的信仰是让我们坦然接收自己,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理解复杂世界的温柔,是徒手一个人上路也能抵挡风雨来袭的笃定。

姑娘啊,世上并没有bad girl,只有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自己。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