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候,有这样一个“倒霉蛋”:
他小小年纪便呕心创作,7岁能辞章,15岁可比肩当世大家;
19岁进士及第,欢喜之际却遭小人构陷,与康庄仕途失之交臂;
21岁“牢落长安”,以冠世之才屈九品低职,志不能伸;
24岁重病不治,生命尽头仍志向不减,以病脊之身从戎。
他身处流言困顿,却心怀抱负;生于藩镇乱世,仍敢针砭时弊。
杜牧为他点赞,李商隐被他圈粉,甚至连文坛泰斗韩愈都主动出面帮他驳斥流言;
他便是“唐代三李”之一的“诗鬼”李贺。
纵观李贺一生:生不得志,才无处施,一生坎坷,却又一身倔强。
寻诗觅句呕心已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洛阳昌谷的大街小巷里都在纷传一个消息——当地出了一名神童,7岁就能写诗!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京师。
这位众口相传的神童正是李贺。
李贺天分极高,又刻苦专研,以至于小小年纪,其对诗文的热爱程度,就已经跑在了同龄人的前面。
每天早上,李贺都会骑着自己的瘦马,带着小仆从,背上小锦囊,出门寻诗觅句。
遇到灵感迸发时,便提笔“唰唰”记下,字写得飞快。写好的诗句都放进身边的锦囊里,时常是鼓囊囊的一袋。
如此早出晚归,日复一日。
有一次,李贺一如往常出门作诗,行到人迹罕至处,突然半路跳出来一伙人。
这伙人手持长刀,面目狰狞,迅速将他包围起来。
不好!看来是遇到劫匪了。
“留下买路财!”那伙人对李贺喝道。
李贺身材瘦弱,衣着不凡,身上背着的锦囊甚是惹眼,在劫匪看来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肥肉,势必要狠狠“宰”一顿。
不想李贺却答道:“我没带钱。”
“没带钱?不可能,那你锦囊里是什么?”劫匪一听大笑,盯着李贺两眼放光。
他们当即抢过李贺的锦囊,伸手就往里掏,可没想到,里面装的果真不是银两,而是无数张写满了诗句的小纸条。
劫匪大失所望,只好自认倒霉,垂头丧气地走了。
李贺随身携带的锦囊,不仅让劫匪悻悻而去,同时也让自己的母亲很不高兴。
一日回到家中,母亲看到他锦囊里密密麻麻的诗句,又生气又心疼,不由得埋怨道:“我的儿这是要呕出心来才罢休啊!”
儿子勤学苦练,本该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母亲却并不这样认为。
原来,李贺出生时就自带孱弱属性,一直体弱多病,身体比一般人要差。母亲当然不愿意看到儿子因为读书而损耗身体了。
但尽管如此,少年时的李贺依旧倔强追求着自己的那份热爱。他把这种热情化为动力,焚膏继晷地创作,才有了“七岁能辞章,名动京师”的美誉。
有时候,成功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天赋和努力的叠加。
此时的李家早已家道中落,父亲的突然离世,更让李家雪上加霜。看着家中经济每况愈下,李贺只好将参加科考提上了日程。
黑云压城城欲摧
唐宪宗元和二年,韩愈家门扉轻掩,门外沸沸扬扬。
彼时考试临近,时任国子博士分司的韩愈成为众考生写诗投谒的对象。
但面对满案的卷章,韩愈却是满脸倦容——诗文虽多,佳作寥寥啊。
他刚送走了一位客人,困意便如密布的层云般涌来,想着再看看诗解解乏,便随手拿了一卷诗文,一边解衣带一边阅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才读了第一句,韩愈已是眼前一亮,待他一口气将全诗读尽,不由得心花怒放。
此等文章,将战场局势之紧张,气势之凶猛,形式之严峻,场面之悲壮,描写得淋淋尽致。
韩愈读罢,连衣带也不解了,连忙出门相迎。
就这样,年仅18岁的李贺,以一首《雁门太守行》扣响了韩愈家的大门。紧接着,李贺又以过人的才识顺利通过了府试。
但正当李贺兴高采烈去领举进士的解状时,却被告知有好事者举报他父亲名中的“晋”字与“进”同音,犯了忌讳,应当取消举人资格。
忌讳一事,可大可小,追究者更是少之又少,很可能是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于是便从中作梗。
李贺为此据理力争,韩愈听之也大为恼怒,立刻写下一篇《讳辩》为其辩驳。
最后府尹被他们说动,发放了李贺的解状,让他去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
元和三年,李贺的名字俨然出现在了进士的榜单上。
那一刻,李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他苦作诗书,夜以继日,甚至“呕出心乃已”,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
原以为,仕途之路就此平步青云,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棒。
同样的理由——“晋”同音“进”犯忌,断送了李贺的科举晋升之路。
李贺与韩愈人微言轻,这一次,饶是两人再怎么辩驳也于事无补。
进士资格被取消,数年辛苦功亏一篑,这对李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才华横溢,本应在朝堂之上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却不曾想大好前程因小人构陷而就此夭折。
为此,李贺曾一度消沉。
人心的险恶,制度的荒谬,令命运如同一双无形的手,生生压制住他的才华和光芒。
那年秋天,韩愈和好友皇甫湜来探望李贺,经两人的宽慰,李贺逐渐走出阴霾。
临别时,李贺当场作了一首《高轩过》为两人送行: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正如诗中所言,现实的盲风晦雨浇不灭李贺心中的理想之火,他没有放弃,而要重整旗鼓,再入长安。
既然前途无路可走,那便再去开辟一条路来!
雄鸡一声天下白
元和六年,李贺再次走进长安城,心情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上一回,他是踌躇满志的科举考生,这一次,他是心怀忐忑的寒门学子。
四处投谒,多番上书,虽受礼遇,却常无下文。
后来,得益于当时恩荫授官的惯例,李贺在经过考核后当上了一个小官——从九品的奉礼郎。
这年李贺21岁。
耗尽心力,历经坎坷之后,才堪堪得到了一个与才华不相匹配的职位。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断勉励自己,心志不改。
在一次酒席上,主人家与李贺举杯相对,用主父偃和马周皆是先受排挤后被重用的故事来宽慰李贺。
李贺大受鼓舞,立即作下一首《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在场众人闻之,无不大受震撼。诗的末尾,人们仿佛又看到当年那个初入长安、满怀希望的少年立在眼前。
虽然李贺志不在此,心情“瞧悴如刍狗”,但还是兢兢业业在奉礼郎这个岗位上干了3年。
他亲眼看见了百姓民不聊生的现状,写出不少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文。
他写“勉从天帝诉,天上寡沉厄”,影射永贞宫变;写“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暗讽当权者骄奢;写“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痛心统治者荒诞误国。
他写了数篇诗文抨击时事,借古讽今。
姚文燮说,李贺的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但这一篇篇诗文犹如以卵击石,对于唐朝彼时的当权者来说,不痛不痒,甚至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
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凉薄,难道李贺不知吗?
他当然知道。
可贵的是,尽管知道生之艰难,世之险恶,仍然怀着一腔孤勇和无畏。
临到终了,李贺仍然拥有“男儿何不带吴钩”的热血和倔强。
即便是在生命尽头的那几年,身负重病的李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辞官后,他入了昭义军节度使军中做幕僚,帮忙处理公文。
元和十一年,李贺走投无路回到家中,不久后病故。
那一年,他27岁。
“我当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的一生,伴随着坎坷与失意,却仍坚持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贺是倔强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他重创,他却以自己的方式执拗地活着,心中理想不曾动摇分毫。
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而他所留下的诗,则替他延续了上千年的生命。
这一份倔强如一团熊熊烈火,在他有限的27载生命里,点燃了他的人生,鲜活了他的诗句,时至今日仍无法泯灭。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多少人当起了生活的逃兵,又有多少人伤痕累累后仍能“心事当拏云”?
或许有时候,区别只在于那一份咬牙坚持的倔强,也正是这份“倔强”,让生命迸发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作者 | 晓莞,赚钱养猫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