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耳总
明明是同一个人,台湾和大陆却存在不同的叫法。每次听到,都好像说了一个假称呼,有点受不鸟。那下面让我带大家正确地开启“双语”模式吧!
巴赫,巴洛克时期德国的著名作曲家,听说后来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向他的作品偷师。万万没想到,台湾人把他的名字(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译为“巴哈”。哈?因缺思厅!
德语[ch]是一种难以描述的音,非要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它接近汉语的[he]。台湾可能受“赫”在香港发音的影响,而发成比[he]嘴型大一点的[ha]。
如果Bach在世,他可能会表示:我不懂汉语,你们说得都对,随便吧!
刚刚提到的“莫扎特”,其名字在台湾也有你想象不到的音译:“莫差尔特”,差不差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莫扎特”好像已经渐渐统一化,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叫法了。
/电影里的莫扎特/
Van Gogh的画可谓出神入化,特别是《星夜》、《向日葵》等名作,高、实在是高!但台湾译为“梵谷”,有点一脸茫然,貌似把他身上的光芒都抹灭了。
说完了“高”,再说一下“尚”吧!他源自法国作家雨果小说《悲惨世界》,法语名为Jean Valjean。
“冉阿让”虽说是经典译名,但台湾“尚万强”却更胜一筹,把主人公“猪坚强”的性格充分展示了出来,值得手动点一次赞!
A for APPLE,B for BOY,那V for什么呢?当然是《V for Vendetta》!这部科幻电影改编自同名漫画。
Vendetta的意思是“(家族间的)仇杀”,代表的是多个人,正如电影里全英国民众“组队”一起推翻独裁统治。因此,翻译为《V字仇杀队》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在台湾,额,《V怪客》,看到这么短的翻译,我都开始有点不淡定了。可是你想啊,电影中的主角就是V:一个头带面具、身披斗蓬的怪人。正是他给了人民力量,最后得到了支持从而复仇成功。
《加勒比海盗》已经出了4部,直白的片名道出了主人公,杰克是加勒比沿海小镇子上不务正业的一个小痞子,也是活跃在加勒比海上的年轻海盗。台湾的译名则侧重形容他如神鬼般的航海经历。
在《变形金刚》里,千变万化的角色,让译者想破了脑袋。然鹅,两地的译名简直混乱得不要不要的。
汽车人(Autobot)、霸天虎(Decepticon ),一车一虎、通俗易懂;反过来看台湾,全都是音译、英语不好也猜不出是什么,就算考了“雅尸”“托腹”也很难懂。
更奇葩的还有“擎天柱”和“威震天”被译成了“无敌铁牛”和“美陀王”,怪不得有网友认为这是《西游记》2.0版里的“美猴王”和“牛魔王”呢!
她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人物之一,拥有随意改变发色和外型的能力。虽然这位东施如仙女般无所不能(嗯,至少在我看来是仙女),但最终也逃不过和丈夫一起殉难的命运悲剧。
正所谓“不怕生坏命,最怕改坏名”,她自己并不喜欢被人称作Nymphadora,因为Nympha含有“小阴唇”的意思;但她的名字译成“东施”后,貌似也好不了多少。
一提到“前美国国务卿”这几个字,如果我推理正确的话,你的头脑中立马会跳出一个人——“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
/年轻时的基辛格/
可年轻人你还是太年轻了,台湾人把他称为“季辛吉”。你说,这让人看了能不“心急”么?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
话又说回来,这译名自带几分中国味,因为“季”确实是百家姓之一。而说起美国,另一个被玩坏的人名是“肯尼迪”,台湾人叫“甘乃迪”。
不仅是美国,伊拉克前总统Saddam Hussein的译名也有“套路”。同是音译,却译出长短不一的名字:大陆为“萨达姆·侯赛因”,而台湾机智地称“沙丹·胡笙”,六个字蜜汁变为四个字,完美!
人死了,但译名仍未一锤定音,可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个“切”字,符合她的这种风格。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Thatcher的th发音有一定的关系。
可见,两地在人物名字翻译上做得确实没毛病,不知道你都get到了吗?不管怎样,就让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些译名互相竞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