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白衣天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们中有的人深入抗疫一线,勇敢直面病毒;有的人扎根社区,守护居民身体健康。他们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疫情之下最美丽的坚守。
佑安医院护士、小汤山方舱医院感控专员吕源:
回到“战斗”过的地方
“我小时候,一直向往当个军人,保家卫国、英姿飒爽。长大以后,机缘巧合,我成了一名护士。”5月1日,北京正式启用小汤山方舱医院,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二病区护士长吕源作为佑安医疗队成员,成了方舱医院一单元的感控专员。小汤山医院,是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重返“战场”的她说,自己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儿时的愿望。
清晨,吕源准时出现在小汤山方舱医院一单元3号楼的中控室里。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控屏幕,时刻提防着“污染区”内可能出现感控漏洞的意外发生。
吕源通过监控查看污染区防控状况
“没事,别慌!”一位刚完成护理任务,即将走出“污染区”的护士,在“一脱间”脱去外层防护服时,不小心带落了内层防护手套。按照规定,外层防护服须在“一脱间”除去,内层防护服须在“二脱间”除去。手套滑落增加了暴露的风险,护士紧张地愣了一下。
“没关系,赶快进行60秒以上手消毒!进入‘二脱间’正常走流程,出来以后大量流动水洗手!”吕源通过监控屏幕安抚护士情绪后,迅速提醒她按照早就规划好的突发预案完成补救措施,将可能的感染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干活的时候,知道你们的目光在时刻跟随着我们,心里特别踏实。”事后,同事的一句话,让吕源倍感欣慰。她说,虽然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业务骨干,而且都按规范进行了严密防护,但院感防控的底线要时刻坚守,丝毫容不得放松。
“我刚听说我的宝宝也确诊了,这可怎么办?”一位年轻妈妈焦急地打电话来反映情况。吕源了解到,这位患者刚住进方舱医院,就得知1岁多的孩子也确诊并被送往地坛医院救治的消息。母子分离,担心孩子病情,让她急得团团转。
“孩子病情较轻,地坛医院有最专业的的专家和护理团队,您不用过分担心。”“别着急,我们马上帮您协调,相信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吕源一面柔和地安抚着患者的情绪,一面立即与方舱医院指挥部联系,汇报情况,协调地坛医院的床位。
短短24小时内,这位年轻妈妈就被顺利转运至地坛医院,与孩子共同隔离治疗。虽然由于严格的感控流程,在临别前,吕源和这位患者没有见面,没有听到患者的当面道谢,但她心里特别有成就感,“我为自己能够真真切切帮助到患者而感到自豪。”
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吕源成了北京市第一批走进隔离病房的护士;2020年3月,她第一次作为医疗队成员支援小汤山医院;2022年2月,又进入北京地坛医院支援冬奥医疗保障任务;疫情以来,她还多次支援核酸采集一线……吕源说,如今,她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在保护着什么。“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但也是一个护卫人民生命健康的战士。”
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赵国芳:
不停歇的“小马达”
“辖区内一小区出现了一名次密接人员,需要入户采样。”5月8日下午,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通紧急电话让值班室的气氛紧张起来。作为当日应急采样队的队长,护理部主任赵国芳沉着地回答:“收到!应急小队马上动身。”
准备物资、清点人数、联系车辆、穿戴防护服……在赵国芳的指挥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到20分钟,由中心主任带队,赵国芳和4名队员到达涉疫小区,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准备入户采样。“小区里有情况了?”看见几个“大白”到了小区楼下,居民担心地询问。
“大爷您放心,您看我们主任还穿着普通的工作服,我们就是来做一个次密接的采样,排查风险。”隔着防护屏,传来赵国芳温柔的话语,居民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她还不忘提醒,“咱们平时进电梯、在楼道里也要注意戴好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
另一边,几名“大白”正在做采样前的准备。“口罩再检查一下密合性,手腕的胶布一定封好再留个边儿回折一下,方便脱……”作为现场指挥,赵国芳不能“上阵”,她的任务是守好“后方”,与属地、疾控各部门随时保持联系,但她的细心叮嘱陪伴着每一名同事,“队伍中大部分都是90后的小姑娘,披上防护服,个个都是战士。她们都是我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经验给大家做好后盾。”
入户采样结束,天色已经擦黑,赵国芳刚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接到了一位老病人的电话。“小赵,我口服心脏病药没有了,现在小区也不让出来,怎么办?”电话那头,90岁的李奶奶焦急地问。“大妈您别着急,我一定帮您解决,肯定不让您的药断顿了。”赵国芳安慰道。她立马向中心领导申请特批,为老人代开了几盒药,又亲自送到小区门口,请老人的孙女来取。“您真是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老人孙女连连道谢,赵国芳却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分内的小事。”
穿上防护服,赵国芳奔赴下一个应急入户采样点
除了日常这些“小事”,赵国芳主要负责卫生服务中心的院感防控工作,年轻的同事们都说,赵主任就像个“小马达”,从4月中旬以来,几乎没有一刻停下来:调配护理部人员,支援区域核酸筛查,应急入户采样,院感防控培训……每天深夜十一二点下班已是常态。最近一次出勤,赵国芳不小心把脚崴了,脚腕肿起来一个大包,同事们都劝她多休养几天,她却笑着说:“停不下来,咱们的活儿还多着呢。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中关村医院护士长邹宝红:
核酸采样点的“主心骨”
“紧急通知:明日起海淀区将连续开展三轮核酸筛查,中关村街道下设多个采样点,各位做好准备,一场‘硬仗’来了。”4月25日傍晚,中关村医院社区科的微信群里弹出一条信息,刚刚结束入户核酸采样的护士长邹宝红还没来得及坐下喘口气,便又投入到区域核酸筛查的准备工作中。
邹宝红(左一)在给居民做核酸检测
部署人员安排、核酸检测培训、医用物资准备、采集质量把关、标本数据统计及转运……邹宝红主动请缨,负责整个采样点的统筹工作。26日凌晨4时,她准时从科室的单人床上爬起来,简单收拾后便前往采样点进行最后的布置和准备工作。作为采样点点长,大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安排、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小到现场秩序维护、消毒纸巾的摆放,她都事无巨细地安排妥当。
早晨7时,采样点准时开张。邹宝红拿起扩音“大喇叭”走进社区,提醒居民下楼做核酸:“大家赶快来做核酸,早做早放心”“直走左拐,往前一百米就能看到采样点了”“上学上班的孩子不用急,我们晚上等你们回来做完核酸再收摊”……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在社区楼宇间传开。
中午利用午休时间,邹宝红又化身“知心大姐”,与一线医务人员沟通,了解工作情况,帮忙解决问题。“我今年51岁了,工作和生活经验比年轻人多一些,大家互相关心,一起努力,就能挺过这场‘硬仗’。”晚8时,首日区域核酸筛查在一片忙碌中结束。邹宝红仔细核对样本数量和信息后,将所有样本转运至核酸实验室。
夜幕降临,邹宝红的工作还未结束,她又换上全新的防护服,与几位同事一起走向社区居民楼。“社区里有一些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需要入户做核酸,白天我们忙不过来,只能晚上去。”邹宝红欣慰地说,和居民沟通后他们也都表示理解。由于社区老楼多,没有电梯,大家只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层一层地爬。“尤其还戴着N95口罩,闷得喘不过气来。”邹宝红说,就算这样也不能摘口罩,以免交叉感染。
再次回到科室,已是27日凌晨,邹宝红简单地和家人报了个平安,便洗漱休息,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工作。自第一轮区域核酸筛查至今,邹宝红一直坚守在一线。她说,作为一名基层护士,不怕苦不怕累才能真正担当得起“白衣天使”这个光荣的称号。“大家都说我是团队的‘主心骨’,所以我一定得坚持住,不能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