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北京某汽车配件厂中,一位50岁的钳工正在埋头苦干,他脸上的神情十分认真,仿佛做的不是苦力活。
这天,50岁的钳工照常来到配件厂工作,正在整理汽车零件的他突然接到周恩来总理的信件:“到我家吃年夜饭!”不久后又传来毛主席的调令:“堪当重任,出任五国翻译,享受国家津贴。”
这位50岁的钳工究竟是谁?为何能精通五国语言呢?他又为何能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厚待呢?
溥仪
身在曹营心在汉
他名叫郭布罗·润麒,被称作“末代国舅”,同时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驸马,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居无仅有的。
润麒于1912年出生在北京帽儿胡同,从小家世显赫,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润麒10岁那年,同父异母的姐姐婉容嫁给末代皇帝溥仪,成为最后一位皇后,他也一夜之间晋升为“国舅爷”。
1922年12月初溥仪和婉容大婚,婉容离开的时候和母亲依依不舍,当时还不懂事的润麒却在门口手舞足蹈的大喊起来:“姐姐哭了,姐姐哭了!”
婉容进宫后,每天和琴棋书画作伴,避免孤单,而溥仪虽然身为皇帝,但他也想有一个玩伴,于是溥仪想到了润麒,他三番两次地打电话到容府,让润麒到宫里来玩。
润麒骑在溥仪脖子上
在宫里润麒肆无忌惮,和溥仪玩得很好,溥仪也很喜欢这个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两人一见如故。有一次两人玩到兴头上,溥仪还将润麒举过头顶,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并让摄影师给他们拍下合照留念,这张照片至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馆。
在宫里除了溥仪外,润麒还有一群小伙伴,那就是溥仪的妹妹们,其中有位名叫“韫颖”的和润麒年龄相仿,两人也玩得来。大人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等他们长大后,就要撮合他们。
在润麒21岁的时候,溥仪将自己的三妹韫颖许配给润麒,润麒又有了个“驸马”的身份。
润麒天资聪慧,温文尔雅,性情豁达,很受溥仪的喜欢。多年后当溥仪参观故宫的时候,还十分得意地和身边的人说:“那一个个能拆掉的宫槛门,就是润麒的主意。”然而溥仪也决定了润麒多舛的命运。
润麒和妻子韫颖
1933年润麒和韫颖结婚后,溥仪便急忙投靠日本人,润麒也无奈前往日本。润麒在日本士官学校学的是骑兵科,训练的时候异常艰苦。骑兵训练项目很是危险,从马上摔下来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弄不好就会丢失性命。
原本学校允许骑兵科的学生在训练时佩戴钢盔,但自从日本军国主义加强后,学校便撤销了这一保护措施。
某次骑兵科训练夜间作战,每个人都需要戴一副墨镜骑马越过障碍,除此之外还要在空中挥刀砍草。润麒的马在越过草墩的时候突然将头拼命往后仰,马和人撞在了一起,瞬间将墨镜撞得粉碎,润麒也被锋利的玻璃渣刺伤了。
尽管在求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润麒还是学会了许多技术,比如说学会开汽车和飞机,精通五国语言。
当时日本官员处处要求中国学员向他们行礼磕头,润麒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很好的环境当中,大多数人向他行礼磕头,几乎没有他向别人磕头行礼的情况,更何况对方还是日本人。
润麒十分生气,忍无可忍之时便和他们大打出手。这时的润麒才明白,溥仪想借着日本人的手恢复帝制是完全不可能的,日本人早已野心勃勃,溥仪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润麒
1938年润麒以优秀的成绩从士官学校毕业,回到祖国,在沈阳担任溥仪的侍从武官,后在长春高等军事学院任教。
1939年的某天,润麒在汽车站看见一个日本军人乘车不给钱,司机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润麒亲眼目睹了整个经过,他看到司机一脸无奈的表情很是心酸,他上前叫住了那个日本人,教训他乘车必须要给钱,并当场替他把钱给了司机,这样使得那个日本军人无地自容。
不久后有个我国士兵被日本雇佣的特务打伤,警察不敢管,润麒得知后挺身而出,对那个特务拳脚相加,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还有一次,一辆日本卡车撞伤了一个中国人,车上的日本人不闻不问, 命令司机继续开车。这件事又被润麒撞见,他跑上前去,把日本司机从车上拉下来,打了他两记耳光,痛骂了他一顿,润麒的这些行为大大振奋了当时的人心。
从这以后润麒多次利用他的职务扰乱日军的部署,破坏前线战事,不过也正是因为润麒对前线战事的破坏,引起了日军的不满。
润麒
1941年溥仪过生日那天,他悄悄对润麒说:“根据可靠消息,日军已经将你的名字列入黑名单,他们想要除掉你,你快走吧!”
溥仪知道自己保不住润麒,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让润麒再次前往日本,担任“满洲国”驻日本使馆武官,这样才能避免一死。就这样润麒再次前往日本,并来到日本陆军大学学习,成为一名留学生。
拒绝加入苏联国籍
1945年8月初的某天,一场空袭警报过后,溥仪匆匆赶来,要求润麒和自己一起前往通化临江县大栗子沟的安身之处。
在这里润麒见到了分别已久的姐姐婉容,姐姐憔悴的面容和孱弱的身体都令他心如刀割。润麒不由得想起在日本留学期间,学校的饭菜难以下咽,婉容得知后因为担心弟弟的身体,不远万里给他邮寄成箱的巧克力。
然而此时溥仪抛下家人准备转移到沈阳,润麒作为侍卫必须一同前往。临行前,婉容一次次呼喊着弟弟的名字,其撕心裂肺的程度令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令润麒没想到的是,大栗子沟的一次见面,竟然是他与姐姐婉容的永别。
润麒和婉容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才不得不宣读退位诏书。
溥仪和润麒乘坐的飞机刚到沈阳机场,就被早已在那里守着的苏联军队给包围了,他们被一架苏联大型军用飞机送到了一家疗养院内,在这里他们享受到了国宾般的待遇。
可能其他人很享受这种生活,但润麒却不同,润麒认为这种好事不会持续太久,而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大的灾难。
果然真如润麒所想的那样,他们在疗养院待了10个月左右,某天一位苏军中校突然来到他们面前宣布:“奉斯大林同志的命令,你们被逮捕了!”
之后的润麒和溥仪便被送到洪河之滨伯力市第四十五战俘收容所,一瞬间他们从座上客成为阶下囚。
当时的苏联经济有些困难,因此战俘的口粮是少之又少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每天都要干十五六个小时的苦力,比如说伐木、运煤、装卸圆木等等。
到了冬天收容所的环境更加恶劣,不仅寒风刺骨,还需要在这种天气下负责一辆卡车的装卸任务。
润麒骑马
某次润麒扛着沉重的木头,在摇摇晃晃、满是冰棱的跳板上装车,当时的润麒由于吃不饱,导致眼前一黑,在他快要倒下去的时候,他被刮来的寒风瞬间冻醒,这才保住一条性命。
有一次润麒在装运圆木的时候,不小心被滚下的木头砸伤引发感染,半条腿都变成了黑色。当润麒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他以为自己的腿都要被锯掉了,然而苏联人仅用一个罐头盒和药品敷在发炎处,没过多久就治好了感染。
润麒也因为这里感染受到了苏联人的照顾,苏联人考虑到他有腿伤,不能干体力活,便给他安排了一些杂活。战后苏联医院物资紧缺,人力更是稀缺,就在这个时候医院给润麒安排了一个工作,那就是照看药品。
由于和苏联人接触频繁,润麒熟练地掌握了俄语,后来在苏联的学术交流会议中,他不需要翻译就可以即兴作俄语演讲。
和润麒关在一起的战俘,有很多因为受不了狱中漫长且痛苦的生活而自杀,润麒却不以苦为苦,始终坚持着回家的信念,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由于润麒是达斡尔族的人,当时属于蒙古族,因此苏联人曾劝他加入苏联国籍,这令润麒难以接受,他十分严肃地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自己的祖国!”
润麒、婉容(左一、二)
收到毛主席调令:担任五国翻译
在苏联生活了五年后,润麒被押送到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此时的润麒总算看到一点希望。尽管他并没有被释放,但在国内好过在苏联,还是有希望和家人团聚的。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生活和苏联的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所长还是炊事员,每个人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平等对待,这使润麒强烈感受到什么叫做“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某次润麒生病,医生匆匆赶来为他诊治,诊断结束后特意交代炊事员:“宜吃淡食。”谁曾想炊事员却理解错误,以为润麒每天必须吃鸡蛋,这让同为战俘的其他人感到很是嫉妒。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人并没有因为润麒是犯人就对他态度恶劣,相反很遵循医嘱,这令润麒感到前所未有的关心。从这以后润麒积极配合改造,表现也是众多犯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1957年政府宣布润麒“免于起诉,释放回家”,45岁的润麒终于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这来之不易的平民身份感到开心。
润麒回到北京,见到了自己的妻子韫颖,此时的韫颖也是一位普通的女工,生活十分拮据。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润麒多次央求政协领导,后勉强被安排进一家街道玻璃厂工作。
玻璃厂内的工人大多都是家庭妇女,只有润麒这一个男同志,润麒上班第一天难免有些不舒服,因此润麒再次向政协领导提出,能否考虑换一个单位。
后来在1962年的时候,50岁的润麒又被介绍到一家汽车修配厂,当一名钳工。作为润麒的第一份工作,润麒倍感珍惜,认真勤奋,虽然是汽配厂中年纪最大、等级最低的学徒工,但润麒仍虚心请教,受尽大家冷嘲热讽。
面对其他人的冷嘲热讽,润麒并不在意,仍虚心向前辈请教问题,态度也是越发温和,久而久之大家也不好意思再针对润麒,对他的态度也好起来。
努力学习后的润麒成为一名十分优秀的钳工,虽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6块,但对当时十分拮据的润麒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周恩来
此时清王室的成员们全部改造出狱,而且正值除夕夜,周总理便决定在北京邀请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并迅速给润麒写了一封信,其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来我家吃年夜饭!”
润麒压根没想到自己和周恩来总理的一次见面,将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宴会上溥仪有些紧张,润麒则十分放得开,和周恩来侃侃而谈。
周总理看到这里深感欣慰,当即夹了一块鸭腿放在润麒的面前,随后周恩来亲切的问润麒:“你现在具体干什么工作啊?”润麒回答道:“干钳工。”
周恩来总理听后看了看润麒又厚又大的镜片,问他:“做那种活,能看清吗?”润麒笑了笑回答道:“可以看清的,我戴上老花镜就能看清了。”
周恩来接着问:“那你现在是几级工啊?”润麒回答道:“我还是学徒。”润麒这句话一出,其他人全都笑出了声,连润麒本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令人意外的是在场几乎所有人都笑了,唯有周恩来总理没有笑,他皱了皱眉头说:“这个工作不适合你,你应该发挥你的特长!”
周恩来总理认为润麒文武双全,更是精通五国语言,如今却只能在汽车配件厂当一个小学徒,这完全是埋没了人才。
毛主席和周恩来
针对这件事,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向毛主席提及,毛主席听后当场表示:“人才就是应该物尽其用,能够适应新社会的人,那我们更应该用起来,让他们自食其力,润麒堪当重任!”
某天正在汽车配件厂认真工作的润麒突然收到毛主席的调令:“去北京编辑社担任五国翻译,任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津贴。”此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润麒看到这一好消息惊讶万分,毕竟自己曾经可是战犯啊!
润麒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眼眶夺出,当即坚定的表示:“我上半生追随溥仪,下半生我要贡献新中国,追随共产党!”
由于润麒精通日语、俄语、英语和德语,再加上为了不辜负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期望,他工作十分努力,在翻译工作上更是如鱼得水。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润麒终于开始了自己幸福安稳的生活,其乐融融。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润麒家中的墙上,还高高挂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他时刻铭记着周恩来总理雪中送炭的善意之举。
韫颖和润麒
行医救人,积极参与公益
本以为润麒会这样幸福的生活下去,没想到好景不长,某件事的发生让他被下放到门头沟黄塔公社进行劳改,成为一位会四门外语的牧马人。
在众多牛群中,有一头黑白两色的花牛,大大的眼睛非常可爱,润麒平时对它也是很好的。这头花牛在润麒的调教下十分听话,经常俯身跪在润麒的面前,让他帮自己挠挠痒。
很多下放的人都唉声叹气的,只有润麒整天享受着这里的生活,还和有些小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
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村民们生病后也不去看医生,而是忍受着病痛带来的折磨。润麒来到这里后,看到这种情况实在有些于心不忍,他之前曾拜过国内的名医为师,因此身上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润麒拿着几根银针、几个火罐等简单的治疗器具和满腔的热情开始为大家看病。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遍了,大家都说村子里来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大夫,看病还不要钱,态度也是非常好的。
于是润麒白天放马,晚上为村民们看病,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和润麒一起放过马的农民梁景山回忆道:“那个时候,他和我一起放马,从没有说过他的身份,周围几个公社的农民找他看病,他也特别好,只要有病人来,他就会给对方看病,从来不会拖延。”
润麒
润麒免费行医,为老百姓解决病痛,当然也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尊敬和喜欢。某天润麒因为得了肠梗阻需要到北京治疗,当他被抬出村口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但自发到村口送行的村民却足足有100多人。
乡亲们看到给自己治病的大夫病成这样,都哭成了一片,躺在门板上的润麒看到这里挣扎着抬起头,一边摆摆手,一边对乡亲们说:“大家不要哭,我没事的,等我病一好,我就回来了。”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每当润麒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都会动情地说:“乡亲们真的很热情、很淳朴。”后来回到北京的润麒还继续为病人免费看病。
一位来自甘肃的妇女为看病跑遍了西北地区的几家大医院,不但没有把病治好,更是欠下一大笔钱。最后这位妇女和丈夫慕名找到润麒,润麒了解到他们家庭困难后,不但免费为他们进行治疗,更是保下了他们住旅馆的费用。
在润麒的悉心照顾下,这位甘肃妇女的病情得到好转,润麒看后十分高兴,又给他们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像这样的患者,润麒接待的有很多,在他的案头上,患者的感谢信堆积如山。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润麒总是尽量避免谈及这些,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所做的事情,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润麒
来找润麒看病的,不管是官员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在他的眼中这些人都是自己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润麒一直免费为大家看病治疗,直到1996年医政部门给他颁发了《营业执照》,他才开始正式收费。不过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润麒仍是免费诊治,而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润麒更是要亲自出诊,从无变更。
对于参与公益事业、奉献爱心,润麒总是满腔热忱,不管是扶贫还是救灾,他都不肯落后,积极捐款捐物,因此居委会的大娘们都认识了他。
面对其他人的敬佩和夸奖,润麒并没有骄傲,而是说了句:“我是周恩来总理关怀过的人,做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润麒不仅仅是一位爱心和人道的埋头实践者,更是一位积极主动地“宣传家”。在去美国、日本等国访问讲学、面对媒体采访的时候,润麒都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中国的人道和仁爱,树立中国人的公益形象。
一生坎坷的润麒到了九十岁高龄,身子骨仍然坚朗。在老人的书房内还放着一台电脑,这可不是晚辈们用的,而是润麒本人用的。
润麒每天都会坐在电脑前一两个小时,浏览新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润麒还会使用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凡是这些新潮的东西,润麒都很喜欢,并耐心学习。
2007年6月6日润麒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同年6月12日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回顾润麒的一生,正如作家王梓夫所说的那样:
“这是一位从历史的荒原深处走过来的老人,他曾有过高贵的出身和显赫的地位,他也曾有过大起大落奇迹般的经历,他身披着沧桑巨变的岁月风尘,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怀着东方文明传袭给他们的一身风骨绝技,走进了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