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爱对有些事遮遮掩掩,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欲盖弥彰。笔者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孩子们问成语“情窦初开”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一种豆子成熟了;孩子问“春宵一刻值千金”什么意思,他们支支吾吾实在想不出解释的法子,其实只不过是家长们想多了,苏轼当年写《春宵》并无它意,只是感叹春夜的美景。
这些不解释也就罢了,最无奈的是当孩子晨读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还有家长会让孩子小声点读,这就让人情何以堪了。对于这些家长的作法,笔者认为保护孩子是没错的,但欲盖弥彰、胡乱解释就完全没必要。孩子们上学的目的除了学知识,还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爱情观、亲情观,对古诗词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本期笔者要再和大家分享一句诗:情人眼里出西施。这7个字的出名程度自然不用我多说,可谓是家喻户晓,它的上一句也很经典,那为何很多老师不愿意告诉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全诗:
《集杭州俗语诗》
清.黄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读了这首诗的全文,大家应该就明白为何前一句很多老师避而不谈了吧。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官员黄增,黄增好临摹古人笔迹,在诗作上却似乎没什么建树,只能算是个不入流诗人,除了这首诗外,笔者翻遍古籍也没有找到他别的诗作,这是它唯一存世的作品。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集句诗,是把杭州当地有名的几句俗语集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4句全都是从民间“偷”来的,但其中“情人眼里出西施”和“有缘千里来相会”两句却是家喻户晓,你应该会背。
因为后三句本来就通俗易懂,所以笔者重点要讲的是第一句“色不迷人人自迷”。很多老师之所以觉得这7个字不雅,是觉得这个“色”字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这里的“色”并不是大人想的那个意思,它是佛法“空即是色”中的“色”,意思是:现象、物质。佛语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诠释的是外象与空相的关系。 《坛经》中讲“‘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放在这首诗里是极为合适的,世人看不清空与色,所以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看似蠢萌的行为其实还是挺可爱的,它正是人痴情的一种表现。诗的后两句“千里”和“三笑”、“一痴”中三个数量词的运用,也令全诗读来朗朗上口。
其实像这种集句诗,文坛还有不少,王安石、苏轼都有这类作品存世,特别是宋代文人汪洙编撰的五言律诗《神童诗》中,更是收集和改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多个民间谚语和俗语。这类诗虽然看起来水平不高,但却句句在理。那么现在大家还觉得很多诗应该对孩子们避而不谈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