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兔年新年祝福成语大全』兔年新年祝福的话语

时间:2023-04-20 09:48:2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张德敏(三河)

金虎辞别去,玉兔迎春来。

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动物形象之一。十二生肖中,兔得一席之地,对之于卯,位居第四。

自古以来,兔的温良形象为民众生活增添一抹鲜亮的色彩。打开中国文化史,从神话传说、古玉雕兔、兔神战旗、塑兔陶艺、中秋兔爷、元宵兔灯、肖兔剪纸、玉兔绘画,直至各种诗文作品中的兔子形象,自古至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传说和社会习俗,都有许多兔子的影迹。

——兔是人类驯化的动物

兔子是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共有9属50余种。兔子长耳,簇状短尾,强健后腿,性格温顺,是很受人喜爱的动物。尾短而且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颜色为白、灰、枯草色、米色、黑和花色居多。

兔又分野兔、家兔两大宗,后者乃由前者驯化而成。兔最早出现于距今约6000万年前,经原兔、始祖兔等阶段,约300万年前被人类驯化。我国有草兔、东北兔、华南兔、灰尾兔、云南兔、塔里木兔、海南兔、雪兔等种群。分布最广者为草兔,亦称蒙古兔。其足迹遍布,多居于开阔的多草地带,亦可栖息林中,以青草、野菜、嫩叶为食。

——兔的历史渊源流长

名有深意。在长久的历史生活中,人们给兔子冠了两个名字:一曰玉兔,二曰狡兔。玉兔者,这是至高无上的褒奖美誉。因为兔子既无獠牙利爪,又无劲翅强肢,没有以强凌弱的暴虐,没有抢夺劫掠的贪酷,没有趋炎附势的恶俗,也没有献媚邀宠的丑态。从不杀生,也不伤人,形貌俊雅可爱,终日清廉静处,一生与世无争。兔子在百兽之中品高德崇,大有君子之风。狡兔者,这是对兔子的一种反讽赞赏,是对手们对它既无奈又不得不佩服的评价。别看兔子很弱小,却具有很高的生存智慧。

善良之辈。其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动作轻盈,反应机敏,即是善良的代表。作为体型弱小的草食性动物,其秉性机敏驯良,不会对人类构成任何威胁。

呵护家园。俗语“兔子不吃窝边草”,其意旨丰富,蕴涵深广。表层意旨是兔子懂得留存窝旁之草,有保护自身资源的意识,也有“早晚属于自己”之自信与坦然。

显赫身份。在民间艺术领域有“兔儿爷”之号。其形象为身着大将军行头的蓄须威严之长者,威风凛凛地骑坐于老虎背上,既符合“卯兔总伴寅虎来”之时令,又深含“弱可戏强”的趣话精髓,匠心独具,生动诙谐。

嫦娥仙伴。《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嫦娥乃我国古代神话中资深美女。而玉兔则可长相伴随,见拥入怀,可谓福祚不浅。

忧患意识。《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有“狡兔三窟”之语。冯谖劝孟尝君曰:“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乃以兔亦懂得准备好几个藏身之地,劝说孟尝君要多准备几条退路和消除灾祸的方法。兔深解“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之道,乃智慧者之典型。

——兔为人类奉献多多

“守株待兔”之典。兔生来体型弱小,久之便被造化出落成耳大胆小、终日惴惴之物。《韩非子•五蠹》中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肉大贡之巨。兔周身是宝,对人类有大益焉。兔肉可食,无论家兔肉还是野兔肉,均属高蛋白质、低脂肪、少胆固醇之上等肉类,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肉类,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却低于所有肉类,故得“荤中之素”的美誉。秋冬之季则味道更佳,是老少皆宜的健康美味。

绒毛皮毫皆大用。兔绒与兔毛是纺织业重要原料,兔皮可制革,加工成质地柔的衣、帽、手套,为人类保暖御寒。兔毫(硬毛)的重要用途是制笔。先秦至汉,笔毫皆为兔毫,即秋季兔脊上两列硬毛,亦称紫毫。产于安徽宣城之“中山兔毫笔”,史上曾名噪一时。至今兔毫仍为笔毫主流材料,与羊毫按比例搭配制成各种硬度之毛笔,诚丹青雅士之挚友。

——兔传说令人难忘

兔传说。玉兔。月亮中玉兔的来历,一说兔子通过神仙的考验而升入天庭,并被送到月亮上和嫦娥作伴;一说是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思念妻子,于是变成玉兔陪在妻子身边。赤兔。传统观念中,兔为神兽。《瑞应图》曰:“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但“赤兔现世”这一吉兆并不多见,赤兔之名也往往指称良马。飞兔。《吕氏春秋·离俗》载:“飞兔、要褭②,古之骏马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圣动物,因奔驰如飞故名。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次韵舍弟遇子固忆少述》中写道:“飞兔已闻追騕③褭,太阿犹恨失龙泉。”

兔佳肴。《礼记·曲礼下》中载:“兔曰明视者,兔肥则目开而视明。”宗庙里供奉的是历代祖先,作为祭品的兔常被加工成肉酱,称兔醢④。《诗经·小雅》描绘以兔肉为主菜的宴会场面,烹饪方式有烤、煨等。南宋年间,出现兔肉食用的涮兔肉。《山家清供》载:“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就是将热汤中的肉片反复拨动,肉片色泽宛如云霞,有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并取名“拨霞供”。明清以来,又开始流行一种食兔的习俗,即重阳节前后举行兔肉宴,俗称“吃迎霜兔”,以祈盼健康长寿。

兔王爷。传统节日中常出现兔的身影,古时正月初一,人们会用面捏的兔头挂在门额上,辟邪禳灾,俗称“挂兔头”。正月十五元宵节,会扎兔形灯笼,游街玩耍。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中秋节,北方的人们举行祭月仪式,将“兔王爷”摆在供桌上,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礼拜,祈求平安、祥和。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兔王爷的形象褪去了神圣的光环。

——兔文化古今屡有展现

对环境适应性好。兔子抗病力强、繁殖力强,耐粗饲料,养殖成本低,且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会造成危害,所以适于养殖,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文化领域常有展现。古人以象形造出“兔”字,后又会意出“逸”“冤”,形声出“菟”堍”等。成语中屡有“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兔走乌飞”“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和“守株待兔”“狡兔三窟”等等。歇后语中有“兔子尾巴——长不了”,俗语中也有“兔子急了也咬人”“比兔子胆儿还小”等等,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在诗歌领域,最著名的当属北朝叙事诗《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结语。唐代韩愈曾专撰美文《毛颖传》曰:“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为兔取雅号为“毛颖”,赋其毛笔祖先地位,寓意深刻,流传至今。

民俗层面影响深远。兔因其形象美好,被人们视为瑞兽。古人认为“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并相信适逢兔年或肖兔者有步步登高之运。且盼望着赤兔降临,以昭大瑞。三国时期英雄吕布坐骑即名赤兔,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以显其崇。另外,因兔上唇中裂,在民俗中有孕妇不可食兔肉之忌,以免生子有兔唇之忧,表现出先人盼望后代安康完美之愿望。

注释:①耒(lěi):指古代的翻土农具,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②褭(niǎo):古同“袅”。释义为用丝带系马。

③騕(yǎo):释义为古代良马名。

④醢(hǎi):指用肉、鱼等制成的酱。亦指古代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的酷刑。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