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我常看的医生自己的公众号,今天继续分享一些专科医生的公众号。说实话,医生平时工作很忙,还要天天看书学习查文献,能够坚持写公众号,宣传科普知识、介绍科学理念、传播临床思维、与同道交流心得体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属不易。我很钦佩这些同道,也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很多知识。
今天要介绍的第一位医生公众号是“杨氏书屋”,这是由原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杨岫岩教授自己个人公众号,杨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风湿免疫科专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临床实战经验。风湿科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对于很多医生而言也是很有挑战的内容,书本上艰涩的理论深深让人望而生畏。杨教授到各地讲课,将这些讲课的幻灯片制作成公众号的内容,让各地的医生都有机会了解风湿病,学习风湿病的诊治。
杨教授课件虽然说不上多精美,文字似乎也偏多,但的确是干货满满,体现了他在风湿病学多年的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我就收益于他的文章,诊治了一些相关疾病,帮助病人解除病痛。对于一些罹患风湿病的患者或者家属,杨氏书屋也能给你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避免在求医过程中走弯路。
适合人群:从事风湿科以及内科的临床医生,罹患风湿性疾病的患者及家属。
推荐指数:
例如在《我们该如何诊断疾病?从症状、体征出发!》和《我们该如何做疾病诊断?》中,他对于风湿病的诊断有很透彻的分析,不仅是风湿科医生,而是所有临床医生都应该认真看看,反思自己日常的医疗行为。
在《合格医生、优秀医生、卓越医生,他们有什么区别?(上)》和《合格医生、优秀医生、卓越医生,他们有什么区别?(下)》中他说的一段话非常中肯,也击中要害:
这就是医生的价值所在。所谓的合格医生,就是有逻辑,有知识,能遵循国际指南、共识的医生。但可惜的是,中国合格医生并不多。为什么中国合格医生少?为什么中国医患矛盾尖锐?因为我们的医生培训目标、体系存在问题。我们重普及,而轻质量 我们偏知识,而无逻辑。最终导致的是合格医生数量少,医疗质量堪忧;最终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导致医患矛盾尖锐。
风湿科聂医生
如果你是医生,希望你能从他的公众号里不仅仅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更能感受到一种医者的情怀(聂医生本人在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就毅然决然地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
如果你是患者或者家属,希望你能从中获取科普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中国有这么一群优秀的医生,在坚持长期主义,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持久的努力。
适合人群:从事风湿科以及内科的临床医生,规培生,罹患风湿性疾病的患者及家属。
推荐指数:
第三个要介绍的公众号是一位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章悦医生,她的公众号名字就叫“章悦的公众号”,她的公众号内容基本上都是神经内科的病例。你可能会奇怪我一个呼吸科医生,怎么会关注她的公众号?
这是因为我对于临床思维的重视,我曾关注过“神经科那些事儿”的公众号,通过这个公众号了解到章悦医生的公众号,她写的这些病例有趣有料,很开脑洞。她每篇公众号文章都有大量的图片和视频, 以及她做的各种思维导图和查阅文献的图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复杂的病例给你讲得明明白白,我甚至把她公众号文章制作成一本书,时不时看一些,可以锻炼我的临床思维。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医生,不论是哪一个科,相信都能从中获得思考的乐趣。
适合人群:神经内科专业医生,以及热爱临床思维的其他科临床医生。
推荐指数:
第四位医生是来自宁波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宗建平主任,他的公众号叫“浙江急诊”,想必浙江省搞急诊科的同道们一定不陌生。宗主任出版过一本书《急诊医师值班日记》,我有幸和他互赠书籍。我也曾经写过相关的文章《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我写道:
我说会思考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只有会思考的医生即使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能及时的总结归纳,将临床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地传递给同道,让大家的业务水平都能得到提升;只有会思考的医生才能善于学习新知识,并融汇贯通,并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本质直击要害;只有会思考的医生才能不满足于“差不多就得了”,而总是希望能找到答案,不论是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还是向同行请教都尽力去寻找;只有会思考的医生才会发现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且反思,不仅仅教条地依照教科书,而是灵活应用;只有会思考的医生才能不人云亦云,始终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路径,在柳暗花明处拔雾云开。
宗主任每周六会发布一篇临床病例文章,有不少可以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你觉得毫无头绪时,经过他的剖析之后又恍然大悟。例如,宗主任介绍了很多肺水肿的病例(《《急诊医师值班日志》244(这样的肺水肿第一次遇到)》、《《急诊医师值班日志》240(事后才悄然明白的肺水肿)》),有不少是很多临床医生即使遇到也没有搞明白的。而宗主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勤于思考的习惯,让这些病例最终水落石出。
适合人群:急重症医学科和内科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生、规培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