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容
编辑 | 牙韩翔
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不过4年,玛氏旗下缤善(KIND,在中国商标注册名为BE-KIND)暗淡离场。目前,缤善品牌天猫旗舰店已关闭,其微信公众号也进入自主注销冻结期。
玛氏方面确认了这一消息,称在经过慎重评估后,按计划将于2022年12月31日停止缤善品牌现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对于为何退出,公司表示,尽管缤善进入中国内地后付出了大量努力,但品牌未能找到适合这一市场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但退出内地后,位于嘉兴的缤善生产线将继续保留,用于出口业务。
作为一款强调低糖、健康和天然原料为卖点的零食,缤善能量棒2018年上海进博会期间在中国市场亮相,2019年初开始在线上电商售卖,此前在售的产品口味有五种,40g正装的售价在12元至15元之间,20g的小包装售价则在10元上下。
缤善品牌并非由玛氏创立,而是由Henry James2004年在纽约成立,此后随着美国运动能量棒市场的爆发,缤善的销量迅速增长,来到2015年已经增长至5.47亿美元。
2017年,玛氏与缤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收购其部分股权,在美国本土,缤善能量棒的业务仍由原公司运营,而玛氏则利用其规模优势为缤善拓展海外业务,包括生产和分销在内。2019年,缤善被玛氏引进中国内地市场,随后玛氏还为其在嘉兴设立了第一条在华生产线。
之所以选择押注中国市场,主要原因在于能量棒零食这一品类当时在中国还不成熟,同时,随着千禧一代的健康需求(包括满足身材管理、便携代餐等)外,第四餐的需求也日益在增加,玛氏试图抓住这一市场空间。
通常,能量棒被细分为谷物棒、蛋白棒、早餐棒、代餐棒等不同品类。此前,市场上的主流玩家包括通用磨坊、玛氏、家乐氏、桂格等大品牌。2019年前后,关注这一领域的不只是外国公司,国内企业包括康师傅、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旺旺等都已经推出了能量棒产品。
但该赛道同质化严重。虽然入局品牌多,但这一品类的产品标准尚未明确,除了产品口感存在太硬、太甜、太黏的问题,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从缤善等品牌产品来看,主要原材料包括坚果、水果、谷物等,门槛并不高,如果有创业者寻找类似的代工厂及设备供应商,配合类似的包装,产出相似的产品不算太难。
“缤善”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在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通过价格、性价比等进行抉择。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反馈缤善定价偏高,常规装40克的单价超过10元,这使得他们望而却步,更有网友在寻找缤善的平替。另外,从替代性及传统角度看,缤善能量棒主要原料来自于坚果,以至于网友也提出“与其吃坚果棒,为何为啥不直接吃巴旦木、腰果等坚果”质疑。
此外,缤善在中国市场不好卖,更为关键的原因可能在于,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定位和有效的营销推广。
反观士力架,它在中国市场“玩得转”主要得益于很早就打出运动、能量、横扫饥饿三个定位,同时配合“叫卖式”的无厘头广告,迅速洗脑大众对它的认知,并记住了这个品牌的形象:饿了,虚了,就吃士力架。然而缤善却没有这样明晰的定位,在营销上也主要借助明星代言、社交达人带货等方式。
而从大环境来看,能量棒在中国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
但全球范围内,能量棒市场已相对成熟、且仍处于增长阶段。玛氏看好当时中国市场对于能量的需求和前景,但它似乎过于乐观。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单靠一个品牌的市场教育也很难形成风潮,更何况它也并不是市场上份额最大的玩家。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截至2022年统计期,全球蛋白/能量棒市场的零售总额规模接近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7.31亿元)。凭借多个收购,亿滋以23.2%份额,成为这一市场中的龙头老大。排在其后的四名企业份额在4%~7%的区间,包括家乐氏、大冢;排名第六到第十的公司份额位于1.5%~3%之间,如通用磨坊、雅培。从市场份额来看,玛氏并未占据太大的优势,它甚至没有进入前10名,放弃在中国市场的能量棒业务也可谓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