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微信名字叫呆呆’微信名字带财运属虎…

时间:2023-05-01 22:35:5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相信大家最近都有被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刷到,如果没刷到就算了,因为本文不是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的,而是针对整个设计行业,所以涉及面会比较广,且耐心看我道来。

当初看到这个问题,我简单的做了个解答,但是后来静下心一想,发现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事件了。之前某大厂 UED 部门负责人讲的关于「设计师面向 UXD 或是 PD 岗位的发展趋势」之类的文章也是刷爆了各大平台。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行业里发生的这类大事件:一部分无所事事的人才,为了让自己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哗众取宠,带头宣扬表层复杂而实际不是那么回事的「概念性话题」,影响大众的认知。

为什么这类事件会被这么多人关注?因为人,是一种很容易被影响的物种,而影响他们的还是他们之中比较不错的那批人。因此,每次出现这类话题时,总会有一段热点期,让大部分人在那段时间里过得心慌慌。

如果你想继续做一个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设计师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可能不适合你;而如果你想成为有思想的设计师的话,那么就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因为它或许会冲击你的价值观。

今天我就来说说,为什么会有以上这些事件的发生,以及如何避免被其影响。

想象的共同体

其实人,一直活在虚构之中。当然,我说的虚构不是现实中的实物,而是信仰。

过去,人们信仰神明;现在,人们信仰宗教。如今,更多人又在宣扬人文主义(也是虚构品),我们一直活在这些所谓的虚构出来的世界里。

公司虚构出来的最大信仰,就是「愿景」。每当你跟领导说到加薪这件事时,只要领导开始对你聊梦想、谈人生,那就是在虚构一种信仰,而容易被影响的人,就是思想程度不高的人。有人说如果对方说的是对的呢?如果对方是对的,你就不会有想要加薪且被其聊梦想的这种情况发生了。

虚构概念性话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喜欢包装自己以获取更大利益,而包装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虚构行为。为什么改变的一直是什么 UED、UXD、UXC、ABC 这些所谓的乱七八糟的称呼?职责真的改变了?有人说:对的,涉及面广了。那我想问:如果涉及面这么广,那这些称呼的终极演化版是不是都会变成 CEO ?

去年有一篇「设计行业凛冬将至」的类似文章,热度高的不行,说是 UI 最后的转化会有四个方向:技术型UI、产品型UI(PD)、交互体验类UI(UXD),还有个什么忘了,当时被各大平台转载,被各界人士推崇,就连行业内的各个资深人士都无比信服。然后我查了下这篇文章的出处:国内最大的设计培训机构之一(什么名字我就不说了)。

这不就是虚构出来的一种产业?目的无非是营销。就跟某些大厂自我包装,提升其在行业内的地位是一样的道理。

在历史上,那些真正优秀的人,都是虚构这种信仰的人。而信仰是我们的生存的支柱,它支撑着人们找到方向,努力的活下去,这种信仰有时候对人本身没什么益处,可是你却没办法摆脱它。

可能你会觉得信仰这件事很可笑,那我举个栗子打一下你的脸。

你用 iPhone 么?反正我是可以离得开安卓,离不开 iPhone 的。

古人信仰神明,跟我们现在信仰苹果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样有人对神明只是敬畏,没有到疯狂的地步,这跟现在的普通粉与 NC 粉是一个概念。

虚构的力量有效的组织起了一批人,这就是开头说到的:一群无所事事的人,虚构了一个场景也是一种信仰,告诉你这是以后发展的趋势,而有些人非常相信且愿意被影响,所以导致了这么一个热点事件。

《未来简史》这本书里说的很明确,历史的演化就是「虚构击垮现实」的结果,这是一个必然事件。问题就在于:你是虚构出那个世界的人,还是活在别人虚构出来的世界里的人而已,而大部分人,都是后者。

最大受害群体:设计师

为什么我强调最大的受害群体是设计师呢?因为虚构信仰这种事一直存在,而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方,而「设计」,本身也是目前国内发展最为澎湃的一个产业,中坚力量发展并不稳固,因此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人,就是做设计的人。

他们会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做对么?因为问的多了,就出现了一群人来告诉你:跟着我这样做才是对的。

这类人既收获了粉丝群体(侍奉者),又创造了一种个人品牌(信仰)。然而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种信仰是有问题的,导致侍奉这种信仰的人群逐步扩大,让带头者有效的组织起了一批人,证实了这种「虚构体」的存在。

我举个栗子,让各位更容易去理解这件事。

类似于一个设计师,写了一篇关于 tab 切换线条长短粗细原理的文章,到最后说明了线条长短粗细与页面内容的数量有关。如果这篇文章阅读量很高,大家就觉得真是这样,所以之后也这样去设计 tab 切换,导致所有人都跟随这个潮流去做。

但有思想的人就会明白:这只是个人观点,你不能说它错,但至少不是对的。所以我建议:设计师不要太相信这种主观意识极强的内容,影响自身发展。(笑点:像这类文章,我一天真的能写四公斤。)

有人说:如果不跟随时代的潮流去发展专业能力,就会遇到瓶颈。而事实正好相反,跟随时代的潮流去发展专业能力,反而更容易遇到瓶颈。至今,我所认识的牛人设计师里,没几个会去学习新出的软件是怎么使用的,他们脑子里想的是,怎么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行业,暂时还没有「大势所趋」这个概念,只有「合不合适」。

这里我再引出一个栗子: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拆解成几千字的文章或 20 多分钟的音频,能学到什么?答案是:什么都学不到。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那就少看别人主观分析且片面的观点,更别关注行业里时常出现的概念性话题,这些东西对自身发展没有好处。

设计师要做的是:解放自己

聊到这里,其实已经差不多了,之所以加了这一节,是因为看到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觉得有趣,所以写下来跟大家探讨一番。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任何工种,唯独不能替代艺术创造者。然而书中指明,已有实验能够证明:艺术创作也是可以被替代的。就连考古这种需要具备各种人文知识结合的冷门产业,也是可以被完全替代的。科技公司之所以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成本太高。他们认为不值得花费太多资金去研究这种收益极低的产业。

然而艺术创作就不同了,它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创造极具价值的产品,所以无论是阿里的「鲁班」,还是 google 的「智能插画」等系统……都指明未来的创作也将被人工智能化。

前面我说的虽然都是艺术,但是如果连艺术都能被智能化了,那更何况是设计呢?设计是基于企业诉求与明确化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创作,在这个大前提下,想要让人工智能做出一件符合人们预期的产品,是不是就太简单了?

前阵子我在「知识星球」(小密圈)里也提到类似话题:目前国外的新闻产业也已经非常智能。你看到的各类新闻已经不是你该看的,而是你想看的。简单说就是:你搜索后产生的结果,由大数据进行分析之后自动产出此类文章推送给你。这个「自动产出」有两种:一种是平台找撰稿者快速写出;还有一种是机器智能合成。

是不是很有趣?

说这些不是为了用来打击各位的,而是结合上面说的,来告诉大家:不要再局限于设计行业去听别人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概念性话题了。有事没事多看看历史、哲学、心理、经济等等。在现有的基础上,除了提高专业能力以外,更多的应该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现在的设计师竞争力已经不是「技法是否精巧」或是「会的技能有多少」了,而是知识储备的问题。

有人说:人们学习历史是为了预测未来。其实不是的,学习历史,是希望了解的更多,在未来能有多一个选择罢了。

所以,你说设计产业真的凛冬将至?读懂这篇文章的人会才明白,我们急需要做的,是解放自己。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人说的概念性话题,对自己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小结

这篇文章说了三个要点:

  1. 虚构信仰这件事情一直会存在,当然不仅限于设计行业,生活处处有虚构;
  2. 要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务必少看热点与概念性话题,解决当下的任务、公司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3. 解放自己,别局限于设计行业,多了解其他知识面,多看看书,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许你想知道的答案,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没发现罢了。

如果你消化不了,那我总结为一句话:上班好好工作,下班好好看书。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在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之后的所思所得,再结合最近发生的事情所写下的。我知道虽然自己说了这么多,但是这个现象也还是会一直存在。毕竟我不是什么影响世界的人,我只是希望能帮助到那些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仅此而已。

END.

#专栏作家#

呆呆,微信公众号:UDai-bl,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交互设计师一枚,擅长交互动效、产品分析、数据分析、用户研究、行业分析等。痴迷阅读,希望有书友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