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个微信头像,我妈三天没和我说话
连续加班一个星期之后,绝望的小薇把头像换成了哭泣的猫猫以宣泄内心的悲痛。
然而,还没等来朋友的安慰,她妈先跳出来了:闺女啊,好好的女孩子用个哭兮兮的猫做头像,多不吉利!来,换成这朵荷花,美观大方,最适合女孩子!
看到这里,先别急着翻白眼。
虽然“听妈妈的话”不一定都对,但微信头像过于个性,真的会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假设一下,你是个律师,却偏偏顶着个古惑仔的头像,别说进律所了,被狗咬的隔壁大爷都会拒绝你主动提供的法律咨询。
不过,如果你是个穷鬼,也可能因为头像过于沙雕,而逃过一劫。
有新闻为证:日前,某刑侦大队在突击检查一家非正常经营的网络科技公司时,发现一名员工的桌子上有很多话术单,其中一张笔记上记录着,微信头像是风景,花朵,山水或者系纱巾自拍照的,是首选猎物;微信头像为卡通头像,事多还穷,不具备被“杀猪”的价值。
01
微信头像,具有完全的公开性,真实反映了我们某个时期的心境、状态、梦想和目标。
虽然,对图片的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头像依旧能很好地投射出我们潜意识里的想法。
一项关于《社交媒体头像与其背后的心理因素探索》的研究显示,微信头像大致可分为五类:
自我激励类
这类人喜欢将偶像、超模、电影角色设为头像。
他们的微信头像是对“理想自我”的一种向往。头像展示的是他们的喜好、观念和品味,暗示了他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优点放大类
这类人可能用侧脸照展现自己完美的轮廓,可能用搞笑表情包展示自己的幽默性格,也可能用猫猫狗狗展示自己有爱心。
总之,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回避自己不那么自信的一面,通过满意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优秀的我”。
通过微信头像放大自己的优点,是印象管理的一种方法。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会根据剧本塑造和表演不同的角色。
而微信头像,暗示了我们在网络中想要塑造的角色。
个人兴趣类
这类人的头像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一群蓝色的水母,或者一只长相呆萌的猫咪。
大方展示自己的兴趣的人,通常不怎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活得很自我。
这类头像除了“悦己”,还能帮助有相同兴趣的人迅速识别“同好”,提升社交质量。
情感宣泄类
不同于朋友圈的直抒胸臆,微信头像表达的情感往往含蓄而富有内涵。
这类人习惯用比较隐秘的方式宣泄情感。例如,中年女人用小女孩的照片做头像,委婉地表达了想释放压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心情。
她们大多处在一种“既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又不想太过直白”的状态。
微信头像既能被人看到,又不会被过度关注,是一种相对安全而深刻的自我情感宣泄。
产品宣传类
这类人会用公司、产品logo,或者员工照作微信头像。
社交网络不仅仅有虚拟的人际交往,更是人际链接、沟通的重要场所。
社交网络中的人力资源同样具备很大的价值。利用微信头像宣传公司、产品、或推销自己,是充分利用社交资源的一种好办法。
02
在一份关于《社交平台头像选择》的调查问卷中,91%的人认为社交头像会对第一印象产生影响。
网络上的“陌生人”,无法了解真实的我们,只能通过精心挑选、设计的人前形象获取一些关键信息。
小小的头像,像沉入海底的锚,让陌生人主观地把我们的头像与个人特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片面、但牢固的第一印象。
善加利用这种心理,用一张小小的图片,我们就可以弱化自己真实、复杂的一面,打造个性鲜明的个人形象,完成一段优秀而隐晦的“表演”。
比如,下面这张精致的脸,会让一些人第一时间产生“美丽”“娴静”“优雅”等正面主观印象,并不自觉地把这种印象与其本人挂钩,从而产生初始的好感。
微信头像,是我们潜意识的表达,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倾诉自己的一种方法。
03
好的头像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相对的,坏的头像,也是对我们个人形象的一种破坏。
例如,头像与语言风格差异太大,会让人产生奇怪的违和感。
微信交流属于典型的缺场交流,我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表情、神态和所处环境。
那么,除了交流的具体内容,微信头像也会变成重要的社交要素。
比如,同样是发“拿小拳拳捶你胸口”这句话,要是对方的头像是个萌妹子,你会觉得ta超可爱,但头像如果是赵四…...
再比如,暗黑系的头像也要慎用。
2019年,一个28岁的女孩在哈尔滨抚顺路一个居民楼里被谋杀。这宗谋杀案里有个细节,女孩通过微信聊天“摇一摇”认识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而这个杀人犯的微信头像是一只十分恐怖的猛兽。
太阴暗的头像,折射出的往往是使用人扭曲、阴暗的内心。
用这样的头像,不但不会给其他人留下“个性”的印象,反而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同样,遇到用这种头像的“陌生人”,最好也要谨慎交往。
04
隔着手机屏幕,微信仿佛是一座孤岛,让我们能安心地做自己。
然而,微信头像、个性签名,这些零碎的信息,同样会留下很多“真实自我”的碎片供人发现。
一个微信头像,就是一张名片,一个展示自我的完美舞台。
2022年了,你的微信头像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