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导读------
新媒体项目发展得不好,怪名字起得有问题?这种现象往往是传统媒体内部受领导意志掣肘最严重的一点。说是说不出口,但各地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要真是放眼看看互联网市场:更名失败的比比皆是,而所谓能成功的,又多半不是为了更名而更名。
------以下正文详情------
前些时候有人咨询我:某某手机台和无线某某的名称哪个更好听?起初一听有点稀里糊涂,之后稍微了解了一下,原来是他们单位的一个产品,叫其中一个名字已有三四年,大约是发展一般,然后领导出去学习时了解到别人单位有一同类产品叫的是另一个名字,发展很快,创收很高,于是萌发了要改名的意愿!
当然,在传媒圈里的事比较怪,比如说这件事,你要是真的把它拎出来,让大家来投投票、表表态,来判断改名到底会不会改变一个产品的发展未来的话,大家往往是举手表决一种态度,私下里却又是中一种态度。这个基本上符合现在的干部,都是举手在红旗下宣过誓,不信鬼不信神只信共产主义,结果烧香拜佛请法师信因缘跑得比哪个群众都快。
其实这也是过去传统媒体中所典型的“成王败寇”的思维作怪。第一是中国的媒体大多是因为急功近利,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进行验证;第二是缺乏足够的手段与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所以导致所有可以拿来进行分析的都是成功的案例,然后对着成功再来看,觉得这些栏目名也好、项目名也好,一个比一个好听!
当然,更多的对于名称的关注,源自于过去对于“成功”评判权的高度垄断。第一是来自于上层领导的审定与评价,他们的喜好与接受程度率先就做了一层束缚;第二是来自于舆论层面的评价与引导,一个过于创新的名称显然是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撑。于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好名字就是:动物世界、综艺大观、相约星期六、城市之间这样的标准、正气、大方的系列;
事实上,如果我们发现,一旦有这样一种媒体,可以不再经过自上而下的渠道推广,不再理会来自于垄断舆论场的社论报道,却可以自发从最根本的受众之处积累自己的品牌与评价之后,你才会发现,一切有关取名的哲学与玄理都是骗人的:
不说别的吧,就来说一说滴滴打车,明眼人都会发现,唯有“嘀嘀”才能够适配上汽车这一行业,你放一“滴滴”怎么破?可人家的解释答案是:那个,嘀嘀别别人注册了,自己没法用,就只会搞一同音字来用用!这种让人可以跌破眼镜的理由居然也能支撑滴滴打车成长为行业中的巨无霸;
这让人想起了什么?想起了中学学古文,学了那么多的通假字之后才恍然大悟,哦,感情我们这帮苦命学生写了错别字就要扣分挂科或被别人耻笑,而只要是有名气的古人写了错别字,那就是通假字,就得让我们来苦记苦背!
把一家企业、一个项目的成败,醉心于名字的修改,这该是一种多么落后与愚蠢的做法啊!仔细看一看四周,除非是因为受到了法律限制方面的压力,如上面的滴滴以及过去的QQ,有谁曾经是因为更了名之后才会获得了成功?
看看联想,自从经受到移动互联网冲击之后,尽管各种的努力,包括把原来的Legend更名为Lenovo,同样无法挽回不断下降的颓势;微软把Windows Mobile改成了Windows Phone,这么牛的品牌之下,到目前又能获得多少市场份额呢?迅雷看看改名成了响巢看看,结果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一家什么网站了!
所以,回到开头的话题上,对于一家企业、一个项目,名字首先只是一个标识,它所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就在于对外的辨识度,以及曾经的努力所积累起来的市场影响力,在这个前提之下,任何更名行为都是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的,只有针对这一成本,发生了存在着更多的利好条件之下,才有更名的必要:
1,受法律及其它压力,比如上面提到了名称侵权的被动更名,还有发生了品牌易于混淆及误认之前的主动止损等;
2,由于更大的品牌策略实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注入。比如:奇虎的全线产品先后统一更名为360系列。之前刚刚在老东家时做的项目原来叫“无线无锡”,在获得当地市委主要领导的拍板支持后迅速改名“智慧无锡”,就是可以立马赶上获得来自政府层面的各项支持,合算啊!
3,原有业务形态受到旧名称的严重束缚与影响,比如校内网原先只做学生用户,转型于社会用户后就不能再叫这个名,必须要更名为人人网;
而至于有些企业或项目发展乏力、思路受困,就指望改个名、换件马甲、上个Title就可以否极泰来的话,那还不如省点钱请个高僧大法师回来做一场法事,驱魔开光,这样花的钱怎么着还能让大家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