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华阳县青龙嘴老窑沟大坟包谢家祠堂房屋立体图。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成都谢子越世系家族在康熙57年(1718)五月历尽千辛万苦、忍着骨肉分离的痛苦迁到简州(今简阳市)石桥镇西乡坝一带后,一晃之间,他们来到四川已有10年时间。
经过大家的辛苦打拼,3间茅草屋变成了5间泥墙茅草房,土地也扩大为水田65亩、坡地近30亩。
雍正6年(1728),由于客家人有迁徙的历史经验,喜爱同乡而居,遇事相互关照的传统习惯,经过深思熟虑后,谢子越买下了成都府华阳县青龙嘴老窑沟大坟包(今成都市成华区华林一路与华林二路交汇处)葛天奎田土120亩,住宅一处,再次迁徙。
1920年版的《谢氏族谱》内页。
谢子越这一生做了3次重大决定:响应朝廷号召,迁徙入川;半路上与妻儿分离,坚决继续迁徙;从简州再次搬家到离大城市成都更近的地方。
这3次决定,都直接影响了他和后人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次搬家,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明智选择,奠定了谢氏家族瓜瓞绵延的坚实基础。
但是,谢佛嗣不愿搬家,谢子越把房屋、土地等折价卖给谢佛嗣,带着全家人第二次迁徙,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活。
农忙时,谢子越在家帮忙做农活;农闲时,他从附近的场镇买粮食,然后挑到成都牛市口去出售,做起了粮食生意。
谢子越第三世5个孙子开始到附近私塾认字读书。耕读传家,在谢子越的第四世结出了硕果。
第四世中的谢学尧为贡生,谢学弘、谢学书、谢学舜、谢学尹为监生(国学生),谢学禹为庠生。
第五世中的谢重达、谢重蓉为贡生,谢重安、谢重宪、谢重芬、谢重猗为监生(国学生),谢重荣为庠生。
谢氏家族体现了客家人的经商秉性,向城市集中走上了亦农亦商的路子。
他们保留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与其他姓氏的客家人聚居在成都东山,从而传承了乡音,留住了乡情。
谢氏家族还传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教育后人尊崇圣道,学儒重教,“族内有中等学校以上文凭的族人,家族用花红的方式资以鼓励。”
在清朝、“民国”时期,谢家人继承艰苦创业的精神,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成都东门和西门的大姓之一。
乾隆3年(1738)四月十四日,劳累一生的谢子越去世,享年72岁。
谢上珍继承父业,走上了经商路,不再耕种家里的田地,而是租给了他人。
谢上珍与谢黄氏一共生了6个儿子:谢德元、谢福元、谢禄元、谢赓元、谢朝元、谢坤元。可惜的是,谢朝元不到几岁就因病夭折,与母黄氏长眠于谢家祠旁。其余5个儿子均长大成人,跟随父亲经商,并各自安家立业。
乾隆27年(1762)三月二十七日,谢上珍去世,享年72岁;乾隆34年(1769)九月十四日,谢黄氏去世,享年73岁。
嘉庆25年(1820),谢德元5弟兄商议,决定把老宅改为谢家祠堂,供奉祖宗神主,春分、冬至祭祀。
谢德元5弟兄各自到外面另购土地,开基立业,谢家后人于是形成了五大房,后裔分布在成都府华阳县和成都县,其中不少人居住在成都城区里。
谢氏家族人丁兴盛,1948年版《谢氏族谱》登记显示,仅第六世“君”字辈男丁,就有191人,统计在谱的族人有6600多人。
如今,谢氏家族已繁衍到第14世,究竟有多少人?谢惠祥说,由于各种原因,谢氏族人分散,难以准确统计,估计至少有上万人了。
谢氏家族耕读传家,加上经商,大大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从第四世“学”字辈开始,就涌现了以读书博取功名的文武人才。
谢惠祥从《谢氏族谱》统计,清朝谢氏家族就有2个举人、7个贡生、28个监生、16个庠生,5个武官、7个文官。
同治年间,成都东山一带的广东、江西移民盛行修谱。谢氏族人也派人回到广东连平县老家,把广东族谱抄回来。光绪11年(1885),第一次编修的成都府华阳县《谢氏族谱》印刷面世。
谢惠祥(左)和中国远征军老兵谢惠庆(华西都市报2016年4月30日曾经报道)翻阅《谢氏族谱》(第四版)。
谢惠祥主编的《谢氏族谱》(第四版),顺应时代变化,有不少新的举措。
《谢氏族谱》(第四版),相比第三版,在体例上有所变动,如将原谱竖排格式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原谱中男娶女、女嫁男为“配”“适”,改为“妻”“夫”等。
“1950年后,凡有血脉世系的族人,无论男女、家孙外孙、媳妇夫婿等,都可以进入族谱。”谢惠祥说,这是修谱编委会成员一致通过的决定,体现了谢氏家族在新时期与时俱进的观念。
这次编修族谱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以谱名为主,户口名为辅”的方式。即家谱中收录族人户名信息时,同时录入谱名和户名。这对如今编修族谱,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谢惠祥解释说,以前族人都是按字辈取谱名,同时还有字、号、官名、军名、医名等,所以容易区分辈分。
现在,取名为了户籍登记,叫户口名、身份名,便于读书、就业、就医、社会保险等,这样的名字叫户名。
现在,更多的家族成员没有按字辈取名了,也就没有了谱名。
那么,如何体现辈分呢?谢惠祥的办法是:原则上以字辈加户名最后一个字组成谱名;如有兄弟、姐妹户名的最后一个字相同的,则取中间一个字组成谱名;户名如是单字,则直接加字辈组成谱名。
比如说,第12世户名叫谢虎成,这一辈的字辈是“声”,谱名就叫谢声成;户名叫谢建,谱名就叫谢声建。
在编修族谱中,谢惠祥还发现,族人同名现象突出。为示区别,他在支系中备注了居住地名,这样大家就容易区分清楚是谁了。
谢惠祥说,在当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之际,为更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族文化、家谱文化、姓氏文化、名字文化,“以谱名为主,户口名为辅”的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由谢惠祥先生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