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关于《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的解读,都会忽略里面的一段台词: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等你明白什么叫舍生取义,你就会和我一起来唱这首歌了....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一脸欠揍样的唐僧在唱完那首经典的only you以至于被至尊宝暴打了一顿后,说出来的话。虽然《大话西游》是一部无厘头的电影,但后来诸多无厘头的台词,都被认为是有深刻的生活和情感意义,有笑中带泪的效果。比如“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比如“那个人像条狗”,比如“紫霞在你心里是一个问号还是感叹号”等等,不胜枚举。
唯有上面那一段,却无人问津。这个失误让以往对《大话西游》的解读彻底偏离了方向,甚至是本末倒置。因为至尊宝放弃对紫霞的爱,不是迫于无奈,不是成长的代价,也不是现实的映射。
他做的是一个伟大的选择,一个伟大到可以用“舍生取义”来形容的选择。
舍生取义这个词源于《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课本上就有,可能很多人都会背。当时老师给我们的解释普遍是,在生命和道义之间,如果非要做一个选择的话,要选道义。后来我们形容在战场上牺牲的革命英雄就会用到这个词,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都堪称是典范,他们用生命对抗侵略者换取胜利,让千千万万的后代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
你会发现,如果按照一贯对大话西游的解读,这种解释套用到至尊宝身上,是完全不符合的。他舍弃了平凡之身,这个可以算是舍生;但取义在哪?化身孙悟空打死牛魔王,救下紫霞等人?这个顶多算英雄救美。
真正的道义,一定是普世之道,不是几个人的事情。中国人最好的一面就在这里,八年抗战把入侵者赶走之后,连俘虏都释放了。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对外对内都以和平发展为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从不挑起事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在短短时间内发展为强国的重要原因:遵道。
遵道并受天佑,稳定的背后,是有自然规律的。如果以情绪化的心态去治国,那完蛋了。什么叫情绪化?认为至尊宝戴上紧箍咒,是受佛菩萨的压迫;认为与紫霞不能在一起是幸福,去取经就像条狗。
但至尊宝是自愿戴上紧箍咒的。在踏着七彩云去救紫霞之前,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至尊宝在水帘洞里与菩萨有段对白:
至尊宝: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在我死去的一刹那,我开始用心眼去看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么清楚。原来那个女孩子,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滴泪,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的伤心。
菩萨:尘世间的事,你不再留恋了吗?
至尊宝:没关系了,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不过我真的不明白,恨一个人可以10年、50年,甚至是500年这样恨下去,为什么仇恨可以大到这种地步?菩萨:所以唐三藏去取西经,他就是指望这本经书去化解人世间的仇恨。
至尊宝:明白!
有个细节很有趣,这里至尊宝没有说紫霞,而是用“那个女孩”代替。说明他已经脱离了情爱的束缚,转而思考爱恨的问题。这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在500年的三角恋中,他明白了爱恨都只能带来烦恼的道理,而世人都处于这种烦恼当中,不能用“心眼去看世界”,不能将“所有的事物看的前所未有的那么清楚”。
所以,要去取经。取经就是取义,以大道来感化“用肉眼”看世界的人。为此要戴上紧箍咒,不能像俗人一样沾染情欲爱恨,一头埋进漫天黄沙中,这是何等伟大?只有处于苟且的人生,才能不屑地对那个舍生取义的人,说一句“那个人像条狗”。
周星驰一定是对佛教思想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如果说在大话西游这部电影里,他还无法做到将佛家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么后来拍的《西游·降魔篇》,则等于是把“取义”的部分,用更直接的方式告诉银幕前的我们,降的是情爱的魔,取的是慈悲的经。
期间的另一部电影《功夫》,则几乎是大话西游的上海滩版:一个是“孙悟空转世”,一个是“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一个是玩世不恭的帮主,一个是玩世不恭的小混混;一个是在挨了一刀后看透生死,一个是挨了几拳后脱胎换骨;最后,一个化身夕阳武士还旧爱,一个化身店员续棒棒糖之恋。简直一模一样。
而且《功夫》最后那朵莲花暗器,简直是不能再明显的隐喻了。可惜世人多沉迷于星爷电影的搞笑功力、恋爱情节和功夫招数,却没能真正领会星爷的意图。
他用心眼看世界,我们用肉眼看他。
救赎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
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
“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