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大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形状而得名。在明清到民国期间,因关内连遭水灾,出现了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大量山东、直隶的难民不远千里来到关外,开辟出了新的聚居地,史称“闯关东”。当时,移民们都是拖家带口,带着大量的行李赶路,为了能携带更多东西,几乎人人都用一种叫做“褡裢”的布口袋。
这种布口袋的口开在中间,两端装东西,大的褡裢可以直接搭在肩膀上,小的可以挂在腰上,这样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双手,可以方便做更多的事情。当大家来到大连湾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大连湾外的三山岛形状酷似他们身上的褡裢,于是他们就将大连湾称为“褡裢湾”,后来逐步变成了“大连湾”,这个地区的城镇也被叫做“大连”。
第二种说法是俄语音译而得名。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沙皇俄国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大连地区长达7年的沙俄殖民地历史由此开始。成为沙俄殖民地后,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将青泥洼一带命名为“达里尼”,在俄语里意为“远方的城市”之意。后来日俄战争爆发,到了1905年战争结束,日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于是沙皇俄国又将大连转让给了日本,从此大连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当时大连的名字“达里尼”是俄语,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部命令重新取一个名字,因“达里尼”用汉语读起来很像“大连”,再加上日文中正好也有“大连”这个汉字词组,于是从1905年开始,“达里尼”就改称“大连”。第三种说法是根据满语发音而来。在清王朝一统中原之后,满语便代替汉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当时的军国大事、内政外交,都是由满语进行记录的。
因为大连靠海,满语中称呼海滨或者靠近海岸之地为“嗒淋”,久而久之,就根据“嗒淋”的谐音“大连”来称呼此地了。还有第四种说法,是说大连湾盛产牡蛎,当地人称之为海蛎子,因为出产的牡蛎又大又好,所以往来的渔民就把此地称为“大蛎湾”,后来又觉得这个名字不够文雅,就改成了“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