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校长的问候,“群众”何以“无以应”?》
作者:赵英良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完后让我想起了想法。
今年春节,某地一所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出于节日对全体教职工个人及家庭的礼貌和关心,在学校办公群里发了条热情洋溢的给大家“拜年”的“微信祝福”。
这位校长的做法及初衷肯定好的。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校长的热脸贴上了冷屁股,一二百名教职工的“大群”,竞无一人回应校长的问候。
全群鸦雀无声,麻木僵硬,如一潭死水一般。
虽然这位校长采用的是间接的“电子拜年”的方式,人与人不实体见面,但与时俱进的“形式”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就是“电子感情”也不该出现群众“断电”“无以应”的局面。
重视礼仪的国家,“相逢点头笑,握手问个好”应是普通公民之间和谐相处基本的礼貌行为表现,怎么虽然知识层次不高但毕竟也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教师群体,竞会出现这种不近人情的“反礼貌”做法呢?
在笔者看来,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群性”决定的。
“办公群”,顾名思义,是单位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办公的工具。“群”的使用时间,发布内容都有一定的工作纪律要求和限制,群活动带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政治”性。
这位校长想利用节日,人之常情地与群众拉近一下感情距离,关心关心大家,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可能忽略了自己在“正确的时间里错用了平台”这一事实,犯了出力不讨好的错误。
即使是在节日里 ,校长的语言温顺且生活味极浓,但平时已被“办公”折磨束缚,厌倦久了的广大一线老师,仍会保持惯性杯弓蛇影地认为校长在群里发的还是“行政命令”。
平时工作劳累至极疲惫不堪的老师,好不容易等到了放假,以为身心该轻松轻松了。没成想,在远离“办公”场所的家里,又见“办公群”里,校长在说“办公”的事。有部分脾气爆的老师可能连内容看都没看,就干脆把手机一扔,干别的事去了:哪来这么多闲事?还让人过年不?
于是,群众对校长的问候,置若罔闻,“无以应”的现象就出现了。
(2)是现在的“干群关系”仍不够充分和谐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干部与群众应是水乳交融,鱼水共乐的平等和谐关系。
然而,由于多年来,干部任用中,确实存在着选人用人不当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通过不阳光手段和方式“稀里糊涂”地把一些人“选”为了领导,而成为领导之后,又很把自己当作一个像样的“官”。于是,这种领导就开始严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常以行政命令代替专业学术,以“行政执法”代替“关心群众”。
久而久之,群众自然与领导就离心离德了:领导以行政方式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务,群众都是在敢怒不敢言的带气状态下硬着头皮接受完成的。
另一方面,近年来,“群众”的思想道德倾向于“麻木”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状况,也是造成校长问候无人回应的重要原因。
部分普通老师认为:我一不官,二不职的,干好活,吃饱饭 拉倒!“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什么“政”事“斜”事的,谁想问谁问,反正我不管!
在这种“莫管他人瓦上霜”思想的支配下,老师成了思想和行为都“收缩”的一群人了,都以“老实”为荣,以安全不出事地干好本职分内工作为目标追求。
尤其是,近年来各单位“清风肃纪”活动日益深入持续开展及“学生被捧上天”老师不敢管的问题日益严重。广大一线老师越来越“自保”和“低调”了,都小心翼翼地过着自己“保安全”的小日子:该说的话,不掰嘴都不说,不该说的话,就更不用说了;不该提的意见绝对装聋作哑,只字不提。相反,每个人觉察风吹草动的敏感能力都变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度大大增强。
生活中,各种类型的“生活群”,平时都静悄悄的,无风无浪,死水一潭,不到万不得已都没有“群众”冒泡发声,还何况是“政治性”极强的“办公群”呢?并且是处于假期“淡季”的特殊时期,人们都忙于“轻松”过年,想躲“群”都躲不过来呢,哪还有闲心“理群”!
领导的节日问候语,群内没人回应,是“群众”不想回应,怕回应,嫌“多事”,精神“麻木”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大环境下,目前群众的道德和精神文明还处于“闷头骚”亚健康状态的事实。
看来,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变得和谐阳光畅所欲言,恐怕还是需要时日加强教育引导的!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种“有问必答”,“有诉求就解决”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才对。就像太守欧阳修,“醉”了,也有“山民”“前者呼后者应”局面出现,这才是和谐自然各得其所的“官民”互动共赢的健康关系。
校长对职工节日热情问候,“群众”却冷漠无有回应。这种情况,肯定是病态的,那就等着社会道德法制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一逐步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