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吴成龙编辑/书浪子
9月的祝福——老师,你好!
吴成龙(江苏)
每年的教师节,让我想起我在学校遇到的很多老师,他们一个个的形象,熟悉温暖的脸庞,还有我经历过的一件事,一件往事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大卫亚设)。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初中时期认识的那些老师,遇到的那些事。我六二年进镇江二中(现在的崇实女中)上初中。
二中是镇江有名的完中,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风车山上。整洁的林荫大道,一栋栋青砖红瓦的洋楼,不仅学校的环境,校舍是全市最好的,而且名师颇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正规,秩序井然。尊师重教,好学上进蔚然成风。正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好,校风正。当时能上二中是我父母亲的希望。
母校二中校门
刚进二中初一上学期,学校少先队就给许多表现好的同学发了印有雷锋照片的书签。书签后面写着“好队员”三个字,这个书签是我走进中学得到的第一个奖励,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最后一次搬家才遗失了。我记得当时少先队辅导员金汉影老师,她当时也做过我们班的班主任。负责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是位教政治的女老师,姓刘。我还有幸被通知作为积极分子在学校一号楼漂亮的大礼堂,听她讲了我这一生中听的第一堂团课。
洪达瑛校长
学校每年“五.四”,“一二.九”都有活动。学校的“东风”黑板报每周更新,至今我还记得曾经在黑板报上登的一些文章,“天然厕所”,“班级新风日日增”,"五月的鲜花"......给人以教育,启发。对当年我们这些青少年学生思想起了潜移默化的提高作用。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很普及。每年全市的中学生运动会,迎新年火炬接力赛,“二中,加油”的呼声震天动地,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印象最深的是体育老师胥卫徳刚分配来二中的那年。为了迎接全市迎新年火炬接力赛,他带领一帮中长跑尖子学生,带头住校,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每天坚持训练。那年迎新年火炬接力赛,他跑第一棒,师生同努力,一鼓作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校舍楼中一幢
二中的师生关系当时很融洽,老师对学生很关心。六二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老师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学生。我们班有位同学家中生活困难。冬天。这位同学还穿不上冬衣。班主任冯老师把他叫到面前,仔细检查他穿的衣服,关心地对他说:你穿得太少,少到教室外面去。着凉,会生病的。知道他家庭困难以后,冯老师从学校里争取到助学金,资助这位学生。这位同学深深地记在心里。在同学五十年聚会时,年逾古稀的他,还动情地给我们讲这件事情。
当年建的田径场,如今更漂亮了。
老师关心同学这种事很多。那时,我家中生活也很困难,没钱交学费。冯老师知道后,和学校联系,让我寒暑假住校,帮学校管理花草树木,配合木工维修桌椅板凳等校务工作。这样,学校给我助学金,让我交纳学费。如果不这样,也许我初中就念不下去了。
那年暑假留校期间,天气很热。适逢高考,二中是高考考场。那时没有空调,市里统一给各考场送冰块降温。我记得,住校的老师和我们留校学生一起动手破冰,老师纷纷将家中的木盆,铁桶拿出来,盛冰放到各考场,降低考场温度。还为考场服务,为考生递送冷毛巾,保证考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参加考试。
校园内的林荫大道
二中的老师,很重视班级工作。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老师就像家长,爱护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班主任冯老师结婚,也成了班上的喜事。同学们帮他们布置新房,赠送小礼品,非常热闹。他们给班上每个同学的课桌里都悄悄地放了喜糖,(当时是物资匮乏时期,喜糖也是计划分配的)早晨,同学们一进教室,翻开课桌,就吃到喜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班上的文娱活动很活跃,我们班上就排过“打莲湘”和小话剧,朗诵等节目。冯老师是语文老师,她还教我们唱“清平乐-北戴河”,至今,同学们都记着这首歌,这辈子也忘不掉。
二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从校领导带头来做的。当时校领导并不兼我们班的课,应该说,不是很熟悉我们。一次,班上女生演出,需要裙子。当时学生根本没钱买。同学在议论时,被路过的教导主任方令完听到了,她主动提出,拿她的裙子做演出服装。她热情地将同学带到她住处,自己搬箱子,开箱让同学们挑拣,并把挑出的肥大一点的裙子用针线缝制好,让同学们穿着她漂亮的裙子参加了演出。还有一位同学,是家中的独子,国家征兵招飞行员,家长舍不得让独子去当兵,方主任亲自做工作,不但把工作做通了,而且还和这位学生的母亲成了好朋友。方令完老师是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位校领导。她曾被派往东欧国家,作为访问学者,在这些国家教汉语。她拍了很多照片和幻灯片寄回二中。初一上学期,我在校史展览上,看到她学者的风度,国外学校美丽的校园,给我印象很深。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师,肃然起敬。后来,她在国外讲学结束,回到了学校。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她动员大家自己动手,平整山地,挖掉土山,土坡,修建田径场,她站在土坡上,银发飘飘,慷慨激昂。她表扬高中部的同学在一号楼对面荒山上,自己动手建了“六四”篮球场。说到起劲处,她摆动双手,把脚踢得很高,大声地说:要靠我们自已,把小山,小坡搬掉,踢掉,建设我们的学校,建设我们的田径场。后来,我们全校师生,锹挖肩挑,终于建成了学校田径场。如今,我一走进母校,看到铺着塑胶跑道的漂亮田径场,眼前就浮现出方令完老师站在高坡上,那威风凛凛,摆动双手的踢腿形象。
方令完老师和家人的一张老照片
方令完老师出生在安徽桐城书香之家。我在《舒芜口述自传》一书中看到一张她和父亲及侄子合影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安徽桐城老家。照片上的老者是方令完的父亲方守敦。当时的方令完只有二十多岁,站在她父亲旁边。青春的脸上充满秀气和智慧。舒芜是方令完的侄子,站在后排一。其余的人都是方令完的侄男侄女。 ( 舒芜,原名方珪德,是中国现代作家,著名学者。生前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一生著作甚丰。)这张照片可见方令完老师年轻时的形象,我感到很珍贵。出于对母校,对方老师一种怀念的情结,我将书赠给了母校,权作纪念。
离校五十年时在会议室和老师合影
我们已是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心中总怀念那些我们尊敬的老师。在我们离校五十年活动时,一些年已八十多岁的老师还能叫出我们的名字,她们眼中含着泪花,感谢同学们没有忘记自己。同学们看到有的老师年老多病,有的老师家中条件简陋,不少同学也心酸地流下眼泪说:她们如今年老了,有病了,五十年了还记住我们。这种师生间发自内心的真情,确实是我们应该永远记在心里的。
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向我所有的老师问候一声:老师,您好!
离校五十年给母校赠送的匾额
离校五十年给当年老师代表施老师献花
探望班主任冯老师。坐在她边上的是她丈夫狄老师
1992年10月和班主任冯亚新(第二排左五),金汉影老师(第二排左六)合影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吴诚龙,网名风中竹 江苏镇江人 1949年4月生 喜爱文学诗词 ,退休后在市老年大学学习文学和古诗词,是学校诗社,作协会员。是全国诗词吾爱网诗友会成员,是诗刊子曰诗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闻捷研究会会员。
本期编辑简介:
李淑华,书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镇江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丹阳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丹阳市乒乓球协会、练湖乒乓球俱乐部会员,丹阳慈善总会义工、丹阳护生小居、丹阳凤凰慈善、丹阳如意慈善会员,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1500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总编、主播。2020年8月出版散文集《浪花飞歌》。
作者风采:
画家简介:
杨潮1952年生,丹阳人。自幼秉承家学,师从著名画家吕去疾、赵良翰、顾莲村、荆位辰、张祖源等。正则画院成立后,经常受到名誉院长著名画家亚明的教诲,指画曾得著名画家钱松嵒的指点。1993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分校。擅长雨景花鸟画法。作品屡次在全国书画大展中获奖,先后在美国亚特兰大、英国考文垂、日本仙台、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单位收藏。2004年4月应日中友好协会之邀出访日本,《每日新闻》刊载杨潮访日进行书画交流的照片。2005年荣获地方政府文学艺术成就奖。其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等地多个艺术品拍卖行上拍,并入编《江南名家书画选》、《中国花鸟画集》、《中国手指画百家作品集》、《全国画院院长中国画精品集》等近百部专集。著有《杨潮美术文集》、《杨潮百鹅画集》、《杨潮花鸟画集》、《杨潮画鹰集》、《杨潮莲花画集》、《写意画鹅技法》、《汪吉麟研究》等。艺术简历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数十部名人大辞典。曾任丹阳正则画院院长,丹阳正则艺术学校(职高)校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曲阿国画院院长、江苏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文联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中文: 我们已是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心中总怀念那些我们尊敬的老师。
英文:We are over seventy years old. We always miss those teachers we respect.
日文:私たちはもう古希を過ぎた老人です。心の中ではいつも尊敬する先生を懐かしく思っ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