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于超、郑鹏、郑彦裕
1966年11月在天安门市楼上。
一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元帅:“您想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他一语作答:“一名合格老兵足矣!”一声“合格”,铿锵有力;一声“老兵”,情真意切。“老兵”,这个词包涵了太多。
老兵们回顾参观大队荣誉室。
又逢岁末,11月的徐淮大地,秋风萧瑟、凛冽清凉。铁打的营盘流水兵,转眼又到别离时。随着12月的脚步越来越近,离别的钟声也越发刺耳,凛冽的寒风中夹杂着别离的忧伤,仿佛在诉说对老兵的无限眷恋。
军衔,曾是他们硬朗身躯的标志,是他们身上那天蓝军装的灵魂,卸下军衔和帽徽也就宣告军旅生涯正式结束,从今往后,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
老兵们,经历过军营这个大熔炉的历练淬火,终将要走向社会。虽然即将退伍离开军营,但是他们没有瞻前顾后,仍然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为集体贡献力量。
他们,留下了优良的传统美德、留下了过硬的战斗作风、留下了宝贵的保障经验;
他们,带走了对军旅的不舍情愫、带走了对未来的自信憧憬、带走了对自己的刚强坚韧。
今天,让我们走进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走近几名临近复退的老兵,看看他们在走之前,都做了些什么。
陈加余聚精会神地检查发动机舱内保险紧固情况。
“把职务当作义务来尽,把权力当作责任来担,把岗位当作事业来干。”这句话是该大队二中队四级军士长陈加余一直以来的人生格言。入伍16年来,他先后维护过歼教五、教八、歼七等多种机型,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16年被授予“空军机务人员银质奖章”。
在陈加余的心中,没有99分优秀,只有100分合格!临近退伍之际,他仍然坚守在维护一线,负责飞机质量检验。在飞行现场,你总能看到他穿梭于各个飞机之间,对飞机重点关键部位进行复查把关。平日里,凡有人来请教问题,他都手把手地教,直到弄懂、弄通,在大队被官兵们称为“活规程”。
刘全震认真地检查天线。
“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一事不做,万事皆空。”今年准备退伍的中士刘全震告诉笔者,“我在岗位待一分钟,就会尽全力干好这60秒,在最后这段时间里,做好本职、树好样子。”
“飞行前一定要注意增音放大器旋钮,它会导致电台工作状态改变,使空地通话受阻。”机械维护日,刘全震耐心向即将放单的电子员们强调放飞前的注意事项。入伍八年来,他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充分发扬了机务人员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的优良品质。在临近退伍之时,他依然秉持一贯的尖兵作风,严谨、细致,用心地向年轻战友们传道授业解惑。
翟伟耐心细致地给新同志讲解规程疑难点。
“机械专业可以说是机务中的‘老大哥’了,涉及部件多而且非常重要,刚接触时,我也是处处碰壁。但是,只要你用心,时间久了,你和它接触多了,就会产生默契。”上士翟伟语重心长地给身边的新战友传授自己的经验。入伍12年来,翟伟早已把部队当成了养育他、淬炼他的大家庭、大熔炉。
他饱含深情地说:“技术源于部队,就要留于部队。离开前,能将自己的所学所获留下来,就是我军旅生涯中最美好的纪念!”
翟伟学习业务法规知识。
刘全震正在检查天线。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队的那一刻越来越近,老兵们既感到兴奋、也有失落。兴奋的是即将要回归故里、与父母妻儿团聚,失落的是马上要别离军营、离开这一帮兄弟。
翟伟在炊事班包包子。
一个周末,老兵们散着步闲聊,思索着最后这段时间里,能为中队留下些什么。
刘全震一句“要不咱仨主厨,来一次饯别宴吧,让大伙也尝尝咱老兵的手艺,你们觉得呢?”“嗯,我看行。”“就这么搞!”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致通过。
刘全震整理主食库。
老兵们放下手中的解刀扳手,相约来到炊事班,拿起案板、菜刀、大勺。
洗、切、油、料、炒、炸、焖、煎……这一波略显生疏的操作却难掩老兵们对军营的不舍。而对留队的官兵来说,这美味佳肴怕是以后都尝不到了吧。
陈加余在炊事班炒菜。
军旅生涯有苦。烈日下,顶着高温在炽热的机场上排故复查;寒冬里,手持冰冷的工具为战鹰充填加挂;风雨中,依旧战天斗地,笑傲铁马冰河。军旅生涯更有乐。飞行时,机组战友们有条不紊的配合;排故时,师傅们不厌其烦的指导;加班时,战友们送来暖心的晚饭。
退伍不褪色,退伍不是结束,而是一个人生新的起点、新的坐标、新的方向。
落日余晖下,老兵们的背影。
军令如山,归途如虹!
老兵!愿你纵横四海,归来仍是少年!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