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给病人发个祝福短信〉怎样给病人写祝福短信

时间:2022-12-05 12:39:1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每逢节日,都能从一位患者的母亲那里得到祝福信息。

尽管病人已经死了一年多了。

2013年1月,我在轮转期间,认识了这一家人。病人31岁,结肠癌术后1月,复查发现肝转移。我并不是她的管床医生,我和这家人结缘,最初仅仅是几个值班。

第一个值班,病人刚做完经肝动脉的转移灶栓塞和化疗,术后明显的肝区疼痛,我不过是给予了一些安慰和必要的解释,但就是这一家人认定我是一个好医生——因为我在询问病情的时候握着病人的手。

第二个值班,病人发热,我给她用了乐松(PUMCH的都知道,只是后来工作单位没有口服药物退热的习惯),后来病人再发热她母亲都会发短信问我当时开的什么药,好让值班医生给她开。

第三个值班,是个大年初四,化疗骨髓抑制上来了,而且一天两次打升白针,白细胞继续下降。那天患者父母几乎哭着问我是不是没救了,我说一定能上来的,现在只是时间未到,你等等。两天之后,白细胞终于开始回升。

就这么三次值班。

后来我转到其他科室了。再住院的时候他们家却总不忘给我带点东西表达感谢。

我一直奇怪,自己何德何能?

>>患者评价医生,老爱说医德问题,其实医德更多是一种道德的自律,外人既没有办法评价也没有资格评价。

>>>患者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操作规范不规范有没有错误是看不出来的,开的药和检查合适不合适是无法评判的,治疗措施对不对是无法知晓的。

>>>>那患者能评价的只有最后的治疗效果,还有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候的态度。而治疗效果患者评价未必是对的,因为病好了,不一定就是医生水平高,而病人给治死了,未必医生水平低。

>>所以患者评价「好医生」,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能准确评价的仅仅是态度。

>>>所以病人说的「这么好的医生」,其实只是多了点耐心,回答患者那些在专业人士看来无聊而可笑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病人说了几句宽慰的话。

>>>>所以患者评价你是好医生,是最高的奖赏,也是最鸡肋的奖赏。

但是,当医学发展越来越走向技术化和专业化的时候,医学最初发源的时那份以人为本的仁爱,是否也日益变得稀缺?

医学越来越有深度,却越来越没有温度?

PUMCH妇产科郎景和老主任说:

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

我们还记得这张处方吗?

再回头说那个握手的动作,那其实并不是一份特别的关爱,而完全是一个职业的习惯动作。

就像我在那个科的时候和多数病人以及家属关系都还可以。那时候两个人值班,一人管一半病人,多数病人病情也不算太重,所以有时间在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把所有病人都看一遍,主要目的是大概判断一下这个值班哪些病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顺带跟病人和家属简单地聊一两句。

所以这张关爱的处方,并不多么的特殊,也是这个职业要求的一个组成部分。

欧美成熟医疗体系不会讲「医德」,而是「职业素养」。

它更多是实实在在的细节,比如医院电梯里不要讨论病人病情,作废的记录了病人信息的病历纸要专门处理,进入病房先征询病人同意,所有的医学讨论不是当着病人面而是出门之后……

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课程去学习和教授的。

只是,职业化的微笑,是否带着关爱的温度?

2014年大年初九的时候,又收到了患者家属的短信,说一直在处理后事,送一个迟到的新年祝福,再次表示了感谢,同时希望以后还是朋友。

那时候寒潮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这条短信,却很温暖。

其实后来那家人给我送各种小吃水果,我都因为受之有愧的感觉,去专门在下班时间找病人聊一聊。

第三次化疗后复查的结果,他们拿给我看了之后,我很直接地跟他们说,其实继续化疗意义已经不大了。

于是因为这句话,患者没有再接受后续化疗。

最后一次看见患者,这一家人刚结束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次外出旅行。患者戴着一顶短款的假发,显得很精神。

在那年平安夜,他们送给我一个巨大的姜饼屋。

其实医患关系本质还是人和人的关系,你以诚相待,我真心付出。

当人与人的信任不再,那种感情的互动不再,如何去虚构一个桃花源,描绘医患和谐的传说?

文末彩蛋

更多发生在白色巨塔中的故事

都收录在《医生你好》中

文字:自得麒乐(原文略有删改)

图片:文中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

编辑:东门艾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