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新年送给同学的祝福短信,最新新年的祝福短信

时间:2023-02-20 19:32:1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熊振翔是东海防军报特约记者钟兴。

开车向北,一直逃离新疆游民县城。

天光云影下,广袤的戈壁上,点点绿意平添生机。山路蜿蜒,一座哨楼依稀出现眼前。汽车后排座椅上,一位老人凝视着窗外。

透过飞扬的尘土,将目光转向远方那棵已有40年树龄的“小白杨”,老人抬起手,轻轻拭去眼角泪水。这一刻,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这位老人名叫程富胜,是新疆军区塔斯提边防连一位退伍老兵。

40年前,老兵还是新兵。程富胜随队前往连队前哨班驻防。那里,他和战友在哨所旁种下第一批白杨树。40年后,新兵已是老兵。脱下军装,初心依旧。每隔一段时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会回到哨所看一看。

哨所的小白杨,是屹立边防线上军人的象征,是一个连队的魂和根,也是一个时代北疆戍边人的精神图腾。

塔斯提,哈萨克语意为“石头滩”。就是在这片戈壁荒滩上,一茬茬边防军人让绿色和坚守在这里扎根。塔斯提边防连前哨班建哨40年来,官兵坚持传承“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以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卫国戍边的责任担当、落地生根的坚强意志、默默奉献的朴实情怀,赋予了“小白杨传人”新的时代内涵。

1982年,新疆军区塔斯提边防连前哨班被正式命名为“小白杨哨所”。

40年戍边岁月,哨所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守哨人初心如磐、从未改变。在“小白杨哨所”授称4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个哨所,走近这里的官兵。

——编 者

夕阳中的小白杨哨所。

再见小白杨

在老兵程富胜心里,哨所旁的那棵小白杨,承载着他激情燃烧的青春时光。离开哨所数十年,当年自己种下的这棵树,至今仍常常出现在梦里……

40年前,还是新兵的程富胜,和战友们在哨所旁种下第一批白杨树。

那时他并不知道,这棵小白杨会成为一个哨所的魂、成就一代人的青春。

他更想象不到,多年后一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会赋予这棵树家喻户晓的“殊荣”,让这个北疆前哨班被更多人所熟悉,也让边防军人的坚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退伍后,程富胜从没忘记驻守多年的哨所。每隔几年,他都会回哨所,看看树、看看兵,追忆青春岁月。在他心里,那抹绿色是生命中最浓郁的颜色。

程富胜的老家在伊犁,那里紫色的薰衣草花田缤纷如海,樟子松、箭杆杨迎风桀骜挺拔……而哨所驻地环境恶劣,冬季风雪漫天,夏季干燥高温,狂风卷起砂石,绿色在这里稀缺而珍贵。强烈对比之下,程富胜萌生了尝试在哨所种树的想法。

1982年春天,程富胜探亲休假归队时,带回了10棵树苗。在征得连队干部同意后,程富胜和战友在河滩上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挖坑、浇水、施肥,每天悉心呵护……整个冬天过去,当春风吹上河滩,10棵中的9棵没了动静,只有1棵坚强的树苗在阳光下抽出嫩芽儿。一抹绿意也给程富胜的心海送来了一缕春风。

他激动地和战友们抱在一起。

40年时光飞逝,再次站在已然枝繁叶茂的白杨树跟前,这一幕仍然清晰如昨。摩挲着斑驳的树皮,凝视着绿色的叶片,聆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老兵热泪夺眶而出。

40年间,白杨树从最初的一尺多高,长成如今直径半米多的大树。程富胜见证了绿色在戈壁扎根,而这片戈壁也见证了一群军人的默默坚守。

岁月更迭,传承从未断线。时至今日,“坚守”和“扎根”仍是小白杨哨所不变的魂。

新兵在哨楼前举行入哨仪式。王越 摄

追寻那抹绿

营门口眺望许久,看到熟悉的身影出现眼前,中士吾买尔江的脸上露出笑容。他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用力握住程富胜的手说:“程班长,欢迎回家!”

这名年轻的军士,与程富胜是同乡。军旅道路上,程富胜是他的“领路人”。

吾买尔江上高中时,程富胜受邀到他所在学校讲课。作为学生代表,吾买尔江与程富胜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就这样,一棵白杨树和一个哨所,走进了这位维吾尔族少年的心。

高中毕业后,吾买尔江如愿穿上军装。凭着在新兵连的优异表现,他被分配到向往已久的塔斯提边防连。成为小白杨哨所的一员,吾买尔江满心自豪,但守防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传奇和浪漫。

日复一日地巡逻、执勤和训练,吾买尔江的激情和斗志渐渐被戈壁上的风沙磨去了“棱角”。时任指导员路亚杰是个有心人,很快察觉到吾买尔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爱笑了。

白杨树前,两人促膝长谈。

路亚杰再一次给他讲起小白杨的故事,并提出让这个爱笑的小伙子担任“小白杨展览馆”讲解员。

那年底,哨所大雪封山半个月,补给车被风雪阻隔。连队战友一路清理雪障,用数天时间才将物资运上哨所。随车捎来的,还有一封跨越数千公里的信。

写信人是一位来自湖南长沙的小学生——王殿熙,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经常听父亲唱起那首军旅歌曲《小白杨》,给小白杨哨所的解放军叔叔写信,成了小殿熙的一大心愿。

手捧信笺,吾买尔江被信笺上流淌的文字温暖着、感动着。

路亚杰提议,大家一起为小殿熙送上一份特殊新年礼物——全体官兵签名的小白杨哨所照片。

根据信中留下的电话号码,一个雪后的晌午,官兵们拨通了王殿熙父亲的电话。

作为官兵代表,吾买尔江为小殿熙演唱了那首《小白杨》,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视频电话那头,小殿熙的脸上浮现笑容……

每隔一段时间,小殿熙就会给“吾买尔江叔叔”打电话。一次次交谈,年轻的战士感受到了一份来自远方的信任和牵挂,也渐渐坚定了扎根戈壁的信念。

“把故事流传下来。”吾买尔江开始收集编写《小白杨故事集》。从英模排长李永强到老班长程富胜、从优秀政治指导员袁泰康到教练员标兵宋飞……在守哨前辈的事迹中,吾买尔江感受到“小白杨传人”身上澎湃的热血。

“坚守哨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棵迎风挺立的白杨树。”吾买尔江向连队建议,凡是训练、执勤等任务取得优异成绩的战士,都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通往哨所的365级石阶上。

迎着风,小白杨屹立边防线上,一茬茬官兵与白杨树一同成长。

看着石阶上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新排长黄元磊心里有了新目标: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那365级石阶路上;吾买尔江凝视着远山上“扎根边防、蓬勃向上”8个大字,在心中告诉自己:我就是哨所一棵小白杨!

下哨后的休闲时光。王越 摄

守望那抹绿

二级上士杨柯熙从未想过,他会因为种菜而懂得了何为守望。

晨光熹微,白杨树迎风摇曳。

作为种植员,杨柯熙天不亮就扛起锄头,走进哨所温室大棚。天气预报说,当日是个好天气,他打算给刚栽种的辣椒补浇一次水。

阳光照耀下,大棚里的温度渐渐升高。杨柯熙拎着水桶,挨棵给红辣椒浇水,黝黑的脸庞笑得灿烂。

杨柯熙的家乡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小山村。高考失利后,他帮助父母照看数十亩菜地。向往军营的他对接兵干部说:“只要能当兵,去哪、干啥我都愿意。”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下连不久,杨柯熙被分配到了连队种植养殖岗位上。

“转来转去又回到了菜地上。”那段时间,杨柯熙心里的“退堂鼓”越敲越响。进退两难之际,一个夜晚,狂风卷着冰碴袭来,连队大棚顶部的篷布被吹得无影无踪。

二话不说,杨柯熙扛着篷布爬上棚顶,顶着寒风,一点点将篷布重新铺设好。翌日清早一睁眼,杨柯熙就跑到大棚跟前。眼前的一幕让他愣住了:篷布再次被风卷起,大棚里的菜苗,被冰雪覆盖,全都打蔫儿了。

杨柯熙蹲在菜地旁,一边叹气一边流泪。

同为种植员,一级上士王克怀看到这一幕也心疼极了。

叫上“徒弟”杨柯熙,两人一起赶往附近村民家买来一批菜苗、几捆篷布。“以后铺篷布叫上我,哨所鲜菜金贵,咱们可得护好。”王克怀说。

其实,王克怀也曾有过特战梦。

新兵连时,为了提升训练成绩,他绑着10斤重的沙袋冲刺。新兵下连,王克怀却进了炊事班,“在基层连队干啥都一样”。

淘米、洗菜、切菜……炊事班的工作单调枯燥,有时厨房里忙起来,他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加练体能。那年春节,一位老同学打来祝福电话,得知一心想成为特战队员的王克怀却当上了炊事员,便替他“鸣不平”:“炊事员在哪不能干啊,为何去边疆那么远的地方。”

“炊事员连着官兵的胃,守防不可或缺。”时任指导员王锐的一番话,让王克怀豁然开朗。

那一年,连队建新大棚,位置在一片盐碱地上。杨柯熙想尽办法,一镐一镐地挖、一锹一锹地铲,硬是在原有菜地旁又建起了一片新大棚。

土质不行,他们从3公里外的河床旁运来黑土;营养不够,他们从牧民家拉来羊粪进行育肥……

杨柯熙推着小车一趟又一趟,硬是在布满石头块的盐碱地上种出了新鲜蔬菜。

不久前的端午节,杨柯熙和妻子视频,看着晒得黝黑的丈夫,她忍不住哭了。他却笑着安慰道:“盐碱地上种活了蔬菜,我的成就感可多哩。”

如今,杨柯熙没事时常喜欢一个人坐在白杨树下。有人问他:“守在哨所值不值?”杨柯熙往往笑而不答,目光却悠悠然望向了远方。

在他看来,每逢收获的季节,心中的苦与累、寂寞与孤独,已然化作这沁人的绿意、盎然的生机。

官兵给白杨树浇水。王越 摄

成为那抹绿

一条干沟毫无生气地横卧,一股旋风卷起一柱黄沙急速升空。

这里的风,给在哨所蹲点的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工程师朱会杰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会杰说,当时正值盛夏,白天气温能达到三十八九摄氏度,稍微一动就是一身汗。连队缺水,官兵一周只能洗一次澡,朱会杰很不适应,官兵们却说“很幸福了”。

后来,朱会杰到前哨点位执勤,才知道“此言非虚”。驻守在条件更加艰苦的前哨班,他才真正体会到官兵说的幸福是“真幸福”。

修了路,通了电,有了手机信号……

战士们告诉朱会杰,因为偏远,因为稀缺,当驻防条件稍有改善,都会在官兵内心激起波澜,大家内心总能收获“成倍的甜”。

常年戍守哨所,有的官兵连驻地县城都没去过。即使这样,也很少听到怨言。遇到休假、学习的机会,大家都是你推我让。“我没问过他们为什么,但似乎能够理解,因为到了连队,你就会被一股力量所牵引。”朱会杰说,这是一种精神传承的力量。

一米八几的个头,肌肉健硕,笑容质朴,像极了电视剧《亮剑》里的警卫员“魏和尚”。列兵名叫陈烨,是今年刚下连的新兵。

陈烨的家距离陆丰革命烈士陵园直线距离不到800米。高中毕业后,赶上征兵季,从小在红色氛围中长大的他,早早报了名,并如愿参军来到边防一线。

连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各项素质达到优秀的列兵,才有资格前往小白杨哨所戍守。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天陈烨背起背囊绕着营院加练;据枪动作不标准,他就吊着砖头反复练习。几个月下来,小伙子细嫩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睛里也渐渐有了自信的光芒。

前不久,连队对所有新兵进行了考核,陈烨一举夺冠,成功取得“驻哨资格证”。

在连队,一批批像陈烨一样的新兵,经过风刀霜剑的洗礼,成长为充满血性的“糙汉子”。通过严格的训练,军人的血性融入他们的血脉;训练时落下的伤疤,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勋章”。

一棵树常青,一群人成长,一个哨所有了新风貌,一种精神永续传承。如今,小白杨哨所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每逢寒暑假都有青少年来哨所参观见学。孩子们走进哨所,了解小白杨的故事,领略守哨官兵执勤巡逻风采,也让“小白杨精神”成为一代人心中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一个周末的清晨,陈烨迎着晨光接岗。不久,一群来哨所参观的小学生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朝他走来。突然,为首的小男孩一个立正,抬起右手——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解放军叔叔辛苦了!”紧跟后面的小男孩一个接一个地说了这句话。

陈烨的耳边反复回响这句话——第一次,他被致敬;也是第一次,他体会到“坚守”二字的庄严和重量。

下哨,陈烨把这件事告诉连队战友;晚上打电话,又把这一情景讲给了爸爸妈妈。

吾心安处即是家。电话中,陈烨说,自己不仅是幸福的,而且是“最幸福的”。

那天晚上,陈烨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小白杨,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官兵踏雪巡逻在边防线上。王越 摄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